製堿工業巨子侯德榜侯德榜(1890-1974),著名化學家,閩侯義洲新村人。在他所處的青少年時代,中國的工業十分落後,連煤油燈與火柴都叫”洋油“、”洋火“,他抱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宏願,1911年考入清華學堂,1913年赴美留學獲碩士、博士學位。1921從美國回國創辦工廠。那時,知識分子有個說法叫作”實業救國“,侯德榜任廠長和總工程師。抗日戰爭爆發後工廠內遷,他再度赴德國、英國、美國考察研究製堿工業。1949年6月,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他由印度繞道朝鮮回到祖國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任命為中央財經委員會委員;並任永利化學公司總經理、副董事長兼任重工業部化工技術部顧問等職。
侯德榜的創造發明,主要是聯合製堿法。也稱”侯氏製堿法“,引起了國際上的強烈反響。
因此,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美國化學工程學會、美國機械學會榮譽會員,為國家爭了光。
侯德榜的人生格言是:“勤能補拙”,他常以此勉勵青年要勤奮,凡外國人難做到的事中國人也一定能做到。
現代婦產醫學的開拓者林巧稚林巧稚(1901-1983),廈門市人,我國現代婦產醫學的開拓者。她少年時,就讀於鼓浪嶼女子師範學校。中學畢業後考取了協和醫學院,因成績優異,被留下做醫生。1932年,林巧稚被派往英國倫敦醫學院進修,她決心要為中國婦女爭一口氣,她努力學習新技術為中國人民服務。1939年,她再一次遠渡重洋到美國芝加哥醫學院讀研究生。她醫術精湛,回國被提升為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
抗日戰爭期間,協和醫院被迫關門。林巧稚在北京弄堂小胡同十號租了幾間房子,開辦了一家私人診所,為貧苦的百姓治病。對那些特困的病人,她不僅不收費,還資助藥錢。她說:
“我是中國大夫,救助中國人是我的義務。”許多被她救活的嬰兒,他們的父母為表示對林巧稚的感激之情,把孩子起名為“念林”、“愛林”、“敬林”、“仰林”等。
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她深入農村為百姓治病,經她手接生五萬多嬰兒出世,並與她的學生一起曆時4年,於1980年8月完成了一部51萬字的專著《婦科腫瘤》,填補了醫學史上的一項空白。由於她在婦產科上的突出貢獻,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和中國科學院第一位女學部委員(現稱院士)。
科普事業的先驅高士其高士其(1905-1988),福州人。他出生於書香門第。13歲小學畢業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大學前身),經過7年學習,1925年畢業。抱著“科學救國”的理想赴美留學。他認為當時中國很貧困,化學可以製造很多東西如糧食和衣服等。所以他在威斯康辛大學插班入化學三年級,學習無機化學。一年以後,即以全優的成績畢業。正當準備在化學領域繼續深造時,祖國傳來瘟疫蔓延的消息,姐姐度平不幸死於流行疾病。他痛定思痛,認為當前最重要的是把祖國人民從疾病的死亡線上拯救出來,他決心走巴士德的道路,毅然轉向細菌這一冷門。
1928年,他在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攻讀博士課程,不幸在一次實驗中,一個裝有腦炎病毒的瓶子突然破裂。病毒通過他左耳耳膜進入小腦,破壞了小腦的中樞運動神經,造成終身無法治愈的殘疾。脖頸僵直,眼球上翻,語言不清,雙手顫抖。
歸國後,他作為全國五個微生物學家之一,受聘於南京中央醫院,擔任檢驗科主任。但是他不願與腐朽罪惡的官吏為伍、斷然辭職,到上海參加陶行知發起的科學大眾運動,編寫《兒童科學叢書》。
1934年,他發表第一篇科學普及作品《細菌的衣食住行》時,將原名“高仕钅其”改為“高士其”,並鄭重宣布:“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錢”。這一聲明成為他終身恪守不渝的誓言。從1935到1937年,他用顫抖的手寫下了近百篇科學普及作品,並彙編成冊:《我們的抗敵英雄》、《抗戰與防疫》、《細菌與人》以及長篇連載《菌兒自傳》等,在知識階層和學生中廣為流傳。
抗日戰爭爆發後,高士其為追求真理,拖著半癱的身體輾轉數千裏,從上海投奔延安。1939年4月,高士其病情進一步惡化,毛澤東提議他去香港治病。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從此,他輾轉於重慶、香港、九龍、廣州、桂林、上海、台北等地,過著動蕩不安的流浪生活,曆盡艱辛和苦難。
新中國成立後,他從香港回到北京,負責領導全國科普工作,直到83歲離開人世為止。在長達60年的人生曆程中,他一直癱瘓在輪椅上,仍拚搏奉獻不止,寫了數百萬字,單是科普作品(含科學詩)就有160多萬字。他逝世後,鑒於他一生的貢獻,中共中央組織部認定他為“中華民族的英雄”。他的事跡,他的為人為文,堪稱我們大家學習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