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的陳景潤陳景潤(1933-1996),福州人。他高中時聽到沈元教授在講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時說:“科學的皇後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這話深深打動著陳景潤的心,他決心學數學。
1950年陳景潤高中沒有畢業,以同等學曆考進廈門大學,攻讀數學專業。1953年他因成績優異而提前畢業,分配在北京一所中學當老師。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讀到了華羅庚教授的名著《堆壘素數論》,開始潛心研讀。廈門大學校長王亞南到北京了解到陳景潤的情況,就設法把他調回母校,安排到圖書館當管理員,實際是讓他有個安靜的環境專心從事數學研究。陳景潤不負所望,寫出了數論方麵的論文《他利問題》。把它寄給了中國數學研究所,得到了華羅庚教授的重視。華羅庚認為他有培養前途,建議調他到北京數學所當實習研究員,並在華羅庚指導下,攀登數學殿堂的頂峰。
陳景潤吸取了前人的智慧,在前幾代數學家已取得的成果:每一個大偶數都是一個素數和一個“素因子都不超六個的”數之和(1+6)推進到(1+4)和稍後(1+3)的基礎上。他七易寒暑,推算的稿紙有六個麻袋,終於誕生了著名的論文:《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論證了(1+2)其中的定理被譽為“陳氏定理”。在1978年他出席了全國科學大會,直到生命終結之前,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人們隻看到陳景潤手中的鮮花,卻不知道他背後的艱辛。陳景潤沒有休息時間,他在掌握了英、俄兩門外語的基礎上,又自學了德、法、日、意和西班牙語。他的時間是以分秒計算的。有一次他的哥哥陳景桐到北京開會,約陳景潤到所住的賓館會麵。陳景桐與朋友去登長城,因交通受阻未能準時回來。致使陳景潤在賓館等候半點鍾,在這期間陳景潤隻得拿出帶在身邊的數學書來看。兩個女服務員望著這位衣著樸素的客人竊竊私議:“你看他腳穿著不一樣顏色的襪子的人,還能讀洋文……”正在這時陳景桐回來了。陳景潤給哥哥的見麵禮是毫不客氣的批評:“你浪費了我這麼多時間,你知道我的時間是以分秒計算的嗎?”陳景桐很了解弟弟的心情,急忙解釋是交通所致,不是別的緣故,陳景潤的臉色由陰轉晴,兄弟二人這才親熱地訴說著思念之情。
著名化學家盧嘉錫院士盧嘉錫祖籍福建永定縣坎市鄉,鄭成功收複台灣後,盧嘉錫祖上舉家遷往台灣,在赤坎樓對麵安家落戶。1896年中日甲午海戰,台灣淪陷,曾祖父盧立軒不堪忍受異族統治,率領子孫到大陸定居廈門。1951年10月盧嘉錫在廈門出生。
盧嘉錫是世界馳名的化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現任第三世界科學院副院長,是擔任這一職務的第一位中國科學家。他一身輝煌,貢獻很多,桃李滿天下。最有代表性的是,1972年他與蔡啟瑞唐敖慶兩位教授共同組織了全國化學模擬生物固氮協作研究,使我國在這方麵的基礎研究較早的改變了空白局麵。1973年,他和蔡啟瑞教授分別提出了“固氮活性中心網兜模型(即福州模型Ⅰ、Ⅱ和廈門模型)推動了過渡金屬原子簇合成化學、結構化學以及結構與性能關係的研究。這一成果獲中國科學院1978年科技成果一等獎。
盧嘉錫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小故事。他最早在廈門大學念數學,後來在當時的理學院院長兼化學係主任張資珙博士的指導下,改念化學。張資珙教授告訴他,化學家的分子式是”C3H3“。具體地說,就是CleanHead(清醒的頭腦);CleverHands(靈巧的雙手);CleanHabit(清潔的習慣)。後來盧嘉錫在他的科學道路上,一直牢記張資珙教授的這一教導。同時,他也要求他指導下的博士生們也遵循著這三原則去從事科學研究。
盧嘉錫的父親盧東啟是一名執教嚴謹的教師,所以盧嘉錫幼時就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礎。11歲的盧嘉錫一下子就進入6年級,此後,連續跳級,13歲就考入廈門大學預科班。所以,廈大畢業還不到19歲的盧嘉錫留校任化學係助教。由於父親去世,家庭經濟拮據,他不得不去廈大附中兼課教數學貼補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