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教師心理素質(3)(3 / 3)

3.豐富業餘生活。許多中年教師因為工作繁忙,家務繁重,許多業餘活動都不再參加了。其實豐富的業餘生活可以消除疲勞。但業餘生活應有節製,切勿長時間地從事一種活動,這會增加自己的疲勞。

4.學會放鬆技巧。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現緊張情緒。在處理了一件棘手的事情以後,應及時地進行放鬆,不讓緊張情緒影響自己的休息和睡眠。中年教師可以學習太極拳、氣功、或肌肉放鬆訓練中的一種。如應用得當,可以非常有效地消除緊張情緒,保護身心健康。

處於更年期的教師應如何調節自己的心理

更年期是中年走向老年的過渡時期,一般在50歲左右。更年期的教師的心理特點是:感覺過敏或遲鈍、易怒、憂鬱、猜疑心重,常出現健忘症,工作能力降低。如果不注意調節自己的心理則會出現更年期綜合症。

使更年期平穩地過渡到老年,調節好自己的心理應注意以下幾點:

1.事先要做好迎接更年期的精神準備,應該認識到“人無不老”。了解更年期心理和心理的變化規律,從而避免因輕視、疏忽、或妄加猜測導致的焦慮不安,同時,有意識地適應更年期的各種症狀,努力提高自我控製力。

2.正確對待症狀,有病早治,適當地調理。人到了更年期,不論有無症狀出現,都應該主動地到醫院檢查,發現疾病應及時治療。如係更年期的一般反應,則不必介意,保持鎮靜、避免盲目疑慮和不必要的驚慌。

3.注意勞逸結合,起居有常,飲食有節,適當地參加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以及放鬆訓練,消除緊張情緒。

4.以靜製躁:更年期的教師易發怒、焦慮和猜疑,因此,更應該注意有意識地延續情緒的產生,削弱不良情緒對身心健康的危害。

5.多到老朋友那裏談心,一方麵可以學習克服情緒波動的方法,另一方麵通過交談,獲得理解、同情和關懷,使心理得到平衡。

老年教師的心理有哪些特點,應如何調節

人進入老年時期,生理機能開始衰退,疾病增加。在心理上,腦細胞的減少帶來了腦功能減弱,感覺分析器、運動分析器靈敏度下降。認識能力降低、記憶力越來越差、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安定。

由於身體機能的衰退、退休、疾病、喪偶等因素的影響,使老年產生被遺棄感,感到孤獨,對人對事往往很固執。這種心理狀態的繼續發展會損害老人的心理健康。因此,老年人應注意調節好自己的心理。

1.注重防病,處病不驚。老年教師對待自己的疾病往往有兩種錯誤態度,一種是不服老,意識不到自己年齡已經大了,還和年輕時一樣生活,不注意自己的身體,不重視防病治病;另一種是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比較敏感,常疑心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對自己的健康過於擔憂。對此,應有正確態度。如果有了疾病,不要緊張、恐懼、胡思亂想,要鎮靜地麵對現實積極治療。

2.樂天知命。知命就是了解客觀事物的規律,樂天即樂觀地對待事物的發展。新陳代謝是自然界、人類社會的普遍法則,生老病死是一條自然規律。因而,不必為身體變化而傷心。

3.性格開朗、情緒樂觀。研究表明,長壽者的共同特點是:

“不畏懼死亡和疾病,而有樂觀的情緒。”因而,要設法避免發怒和狂喜,遇到難事,不要急躁;遇到悲事,不過於傷心;遇到喜事,不過於高興。使自己在輕鬆、愉快、和諧的情緒中生活和工作。

4.生命不息,活動不止。適量的家務活動,使自己的生活充實,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活動,使自己感到對社會仍然有用;經常參加文娛活動,可以陶冶情操;體育鍛煉可以增強體質,防止疾病,延緩衰老。通過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心理健康。

5.互敬互愛、家庭和睦。家庭是老年教師的主要活動場所,它與老年教師的心理健康息息相關。老年教師要注意培養互敬互愛、家庭和睦的氣氛。首先,要正確解決不同輩人之間認識上的差距,取長補短,求同存異。其次,妥善處理家庭瑣事造成的矛盾,心胸豁達,寬宏大度,忍讓為先,互相體諒,不為家務瑣事增添煩惱。這對老年教師的心理會產生良好影響。

總之,老年教師如果能做要到經常活動,認真處理老年期的一些問題,性格開朗,情緒樂觀,家庭生活和諧,他們一定會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