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是曲藝的一種。現代的相聲,一般認為由清同治年間的民間笑話演變而成。起源於北京,隨著相聲藝人的流動,逐漸成為全國性的民間藝術。原來的相聲都是用北京話表演,現在各地也有了以當地方言說講的“方言相聲”。相聲以諷刺幽默見長,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色,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
相聲的表演
表演相聲,並不是象一般同誌認為的“能說幾句俏皮話,臉皮厚一點就行”。相聲演員,除了應具備一般的表演條件之外,還必須按相聲表演的要求,做到會說、學、逗、唱。說:要做到口齒伶俐,語言清晰,發言準確,聲音洪亮,感情充沛;學:要做到摹擬人物維妙維肖,抓住特點,裝誰象誰,學方言土語、吆喝叫賣也能掌握特色,繪形繪聲;逗:要做到善於挑起矛盾,恰當掌握分寸,甲、乙配合巧妙,語言引人發笑,表現幽默、滑稽、活潑、風趣;唱:要做到戲劇歌曲,都能巧唱,唱得別致,唱得優美、聲情並茂、字正腔圓。
常用的技巧
不管是單口、對口、群口相聲,演員表演的基本技巧,不外四個字:遲、急、頓、挫。也有的叫“蹬諞賣踹”,說法不同,其含義基本一致。
遲、急、頓、挫,就是指相聲表演時要掌握的分寸,要把握的火候。
“遲”,是指表演時根據內容和手法上的需要,該慢的時候一定要慢。這樣,就能加深聽眾的印象,更好地表達內容。例如:
甲:賢弟,愚兄有一事下明,要在賢弟台前領教,不知肯賜教否?
乙:(放慢速度回答,給聽眾一個思考的餘地)……這位說話怎麼這味兒?啊,不必客氣,有話請當麵講,何言領教……(放慢速度,準備翻包袱)我也受傳染了不是!你問什麼就說吧。
上麵例子中,放慢速度的地方就是用“遲”的技巧。至於什麼時候應該遲,這就應根據內容和手法上的需要,表演者靈活運用。不該遲的地方遲了,那就影響到內容的完整表達,或使包袱抖得不是火候,收不到預期的效果。
“急”,是指表演過程中該快的時候一定要快,決不要拖泥帶水。這種急,不要隨便亂快,而是內容需要快時,必須快;手法上需要快時,必須快;感情的連貫上需要快時,必須快。再舉一例:
甲:妙妙妙呀妙妙妙,吾乘汽車甚逍遙,無奈汽車不講理,讓我圍它繞三遭。
乙:怎麼啦?
甲:(根據手法的需要,緊接)沒找著汽車門。
使用“急”的技巧,也要運用得恰到好處,該急的地方,應該不留空隙;抖包袱該急時,應該不“冷火”,一“冷火”,包袱就涼了。
“頓”,是指在表演時,為了向觀眾強調某一句話或某一件事的手法。例如:
甲:……船纜繩斷了(頓)
乙:啊!
甲:又接上了。哎!前艙進水啦(頓)
乙:嗯!
甲:已經堵上啦!機器發生了故障(頓)
乙:喲!
甲:及時排除了。這船沉下去了(頓)
乙:啊?!
甲.又浮出來了。
乙:這多驚險啊!
可見“頓”的技巧在表演中起的作用,主要是為了加深印象,給聽眾以鮮明、深刻的感覺。
“挫”,又稱“錯”,是指語氣節奏,恰到好處。話說出來不遲不早,正打在點子上,分寸合適,使人聽了感到甲、乙雙方,配合默契,相得益彰。例如:
甲:兩層樓的?甲:三尺來的?
乙:萬頭豬場。乙:大半豬。
甲:一尺長的?甲:五尺長的?
乙:小豬姓。乙:母豬。
甲:七尺長的?乙:(挫)……有這麼長的?!
乙:種豬。甲:攔河大壩。
甲:二十六丈?乙:這個他看清楚了。
遲急頓挫,這是相聲演員表演中常用的技巧,不管逗或捧,都必須練習掌握。這好比學二胡一樣,最起碼的指法、弓法必須學會,至於拉得如何,那就看熟練的程度和創造性的發揮了。
聲音、動作、表情的設計
相聲表演,包括聲音、動作、表情三個方麵。做到三者俱佳,就算演出成功。①聲音造型:一個段子的演出,往往有演員的敘述評論、人物的對話,有時出現幾個人物的聲音,所以在演出中應該認真地進行聲音造型,使被描述的每個人物有所區別,但要注意分寸,點到而已,不能要求“全似”。在聲音造型中,演員應注意把握好人物的身份口吻,靈活自然。有的段子,一小段台詞耍扮幾個人的聲音,這就得反複排練熟悉,②動作造型:
演出中演員自己的身段和“入戲”後所扮人物的舉止,這二者就是演出中的動作。相聲演出中的動作,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第一、腳本裏規定的動作,演員在排練時,對腳本中規定的動作,必須認真地加以考慮,采取最精練的動作來完成。第二、幫助表達語氣的動作。這是指有些動作,不是腳本規定的,而是演員根據腳本強調什麼而設計的輔助動作。這樣的動作,必須設計,否則,就達不到強調的效果;用得好,對腳本內容的完整表達和使包袱抖得更響大有用處。第三、代替語言的動作。這是指演出時,演員不說話,用手做個動作或將身體擺個姿勢代替語言,而觀眾又一目了然。第四、下意識動作,這是一種無目的的、演員在演出中根據自己的習慣而做的動作。一個段子的演出,除了演員特意設計的包括腳本規定的動作、輔助動作、代替語言的動作之外,其餘都是下意識動作。每個演員都有自己的習慣動作,在演出中,起到自然、瀟灑、活潑的作用。這種動作,隨著舞台經驗的豐富而越來越自然,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在演出過程中,一逗一捧,兩人應盡量少動,動作的幅度不宜太大,主要應靠語言取勝。這樣說,不是排除必要的動作,而是說相聲畢竟不是舞蹈,應有它的特殊的表演程式。應該把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聽台詞方麵,動作多了分散注意力,影響效果。在演出中,切忌胡亂動彈,不要使用那些零碎動作。③表情設計:這是指在演出中,演員敘述與扮演人物時的麵部表情和眼神的流露。“臉上有戲,眼睛傳神”,這是對一個好演員善於表情的描述。相聲演員在演出中,必須運用麵部表情和眼神的流露來表達人物豐富的、內在的情感。喜、怒、哀、樂、愧、恨、羞、嘲,各種各樣的感情,都可以通過表情傳達給觀眾。不過,相聲演員的表情,應該恰如其分,不要過分。如果過分,搞成擠眉弄眼,那就反而損害內容,造成相反的效果。相聲演員的表情,應該豐富而善於變化。在排練過程中,要根據內容進行設計,敘述時怎麼傳神,“入戲”時怎麼逼真,一人扮多角時,臉部如何相應變化,這些都應做到心中有數。相聲的表演,應該是說書性的,粗線條的,扮演人物,學個聲音,一點到就完,哭或笑更是如此,不能拉長也不可能去細致刻畫。相聲表演的動作,也不要求有連貫性或性格化,因為除了個別段子外,一般的段於逗哏(即甲)都不從頭到尾扮演一個人物,而是扮演許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