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關鍵在於教師的素質。擺在我們麵前的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就是:新課程將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將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為了把這種“轉型”工作做好,我們配合當前的新課程策劃、組織並編寫了這套“教師必備知識叢書”。此套叢書的特點,一是“準”,它準確地體現了《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準確地解讀了新課程標準;二是“新”,它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新要求;三是“實”,它內容充實,資料翔實,語言樸實,有很強的實用性。
本叢書以素質教育為目標,以教育改革為指導,內容均為實用性、教育性、趣味性很強的各科知識,廣泛搜集補充大量的新資料,像蜜蜂釀蜜一樣,力求把最好的知識營養送到廣大中小學教師的手中。全書共三十冊,包括《班主任工作》、《心理谘詢百問》、《師德修養》、《人才造就》、《語言文字規範》、《名人風範》、《名人名言》、《趣味數學》等等,是廣大中小學教師的良師益友和得力助手,對完善老師知識水平結構,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與水平大有裨益。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可將了無生趣的講解變得活潑生動,讓枯燥乏味的引證變得情趣盎然,使蒼白無華的論述更加令人信服,從而達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全麵提升學生素質的目的;在休閑娛樂活動中,可將平淡無奇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讓疲憊不堪的身心充分放鬆。這也是編者所期望的。
本叢書出版過程中,得到許多老師、專家、學者的幫助與支持,在此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由於編撰時間匆促,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老師不吝賜教、批評指正。
在動物界中,昆蟲種類最多(已見於記載的種數便有100萬種以上,占已知動物種數的4/5,而且每年還都有1萬多種的新發現),分布最廣(就連最幹燥的沙漠——人稱死亡之海的地方,亦有昆蟲在頑強地生活著)。昆蟲為什麼具有如此奇特的生存能力,並在殘酷的競爭中贏得廣闊的生存空間呢?這得從昆蟲的個體特性說起。
昆蟲長有翅膀,會飛,從而遍布世界各地,並且在求偶、覓食和躲避敵害方麵,遠比困在陸地上的動物優越。昆蟲的適應性強,僅就食性而言,活的、死的以至腐敗的動植物,都可以是昆蟲的美味佳肴。昆蟲的體外骨骼具有保護內部器官,抵抗酸堿的化學侵蝕、機械損傷以及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功能。再加上昆蟲體型小,食量小,個體生存空間小,因此,易於覓食並躲避敵害。而昆蟲還有著特殊的繁殖體係,成蟲能延遲蟲卵的受精,控製受精時間,在條件適宜時受精產卵(如食源和環境),這樣,增加了幼蟲的成活率。最為奇特的還在於昆蟲會變態,特別是能夠進行半變態(如蜻蜓)和完全變態,其幼蟲和成蟲生活在兩個完全不同的環境裏,吃不同的食物,這樣的生活方式,在空間上增大了昆蟲的棲息範圍和食性範圍,在時間上亦縮短了昆蟲對某一環境和某一食物的依賴。有些昆蟲的成蟲(如月蛾和蠶蛾),生命短促,根本就不用吃東西,羽化後,產下卵就了卻一生。基於以上因素,昆蟲成了動物界中最大的一個類群,它們自由自在地生活於陸地、水中或空中,有些昆蟲還是寄生的呢!譽昆蟲為“生命之王”,並不為過。
昆蟲——地球的“霸主”
人們從自然史的角度分析,發現昆蟲一直是地球的“霸主”。
三億五千萬年前,昆蟲就形成了。現已鑒定出的昆蟲種大約87萬6千個,昆蟲學家認為全部總數會以百萬計。昆蟲是第一批侵入陸地和天空的動物。
近期《科學》雜誌發表了兩位美國昆蟲學家幾十年的研究新成果。他們根據昆蟲化石記錄,從收集到的一千多個滅絕和現存的昆蟲科的信息中發現:昆蟲經曆了自然界的幾次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在其它動物滅絕的情況下,昆蟲卻不易消失。距今一億年前的白堊紀,包括恐龍在內的許多四足動物遭滅頂之災,當時昆蟲種的84%今天依然存在。相比之下,當時的四足動物科現僅存20%。事實上,對昆蟲危害最大的一次滅絕是發生在距今三億五千萬年的二疊紀末,當時大多數植物死亡,但仍然有35%的昆蟲科幸免於難。昆蟲曆經滄桑至今,蟲丁興旺,在各自的領域中苦心經營。科學家認為,昆蟲高度抗滅絕的耐久性比起其適應性更具深遠的意義。昆蟲最晚出現的目同人類的曆史一樣長,人類在昆蟲眼裏隻是一個過客。在地球上沒有人可以撼動昆蟲的霸主地位。
漫談昆蟲
提起昆蟲來,也許你會說,誰都能夠隨便說出幾種來,像蒼蠅、蚊子、蜻蜓、蜘蛛、蚯蚓這些不都是昆蟲嗎?其實,要真正認識昆蟲也不是很容易的,譬如上麵所說的這些當中,有的就不是昆蟲,像蜘蛛、蚯蚓就不是昆蟲。那麼昆蟲具有哪些特征呢?哪些是昆蟲,哪些不是;哪些昆蟲對人類有益處,哪些又有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