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動物界真奇妙(4)(1 / 3)

蛇的舌尖為什麼要分叉,是一個爭論了2000多年的問題。

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認為,蛇具有雙尖的舌頭,是為了在進餐時可以兩次品嚐同一食物的美味。

另一些說法更有趣:因為蛇總貼著積滿灰塵的地麵活動,所以它需要帶有雙叉的舌頭,以便於同時清理進入兩個鼻孔裏麵的汙物。還有人認為,蛇那條分叉的舌頭能夠像鉗子一樣鉗住飛蟲以飽口福。

為什麼蛇的舌尖分叉,生物學家是這樣解釋的:正如人有左右耳一樣,蛇利用舌尖分叉,來判斷氣味來源的方向。實驗也證實了這個推斷,如果剪去被試蛇的舌尖分叉,它就會失去跟蹤氣味痕跡的能力;如果堵住蛇口中通往探測器官的孔道,這條喪失辨別能力的可憐的蛇便隻能在原地轉圈。

動物唾液的奇特作用

動物的唾液,除了幫助消化食物外,還根據它們生活和生存的需要,有著各種奇特的作用。

刺猥的唾液是散毒劑。它的唾液裏含有毒汁。每天,它要用舌頭舐臉、腹和背上的每一根刺,在全身塗上唾液。這樣,它就不怕毒蛇了,還敢與毒蛇搏鬥。

大象的唾液是涼爽劑。天熱時,如果找不到水,大象就將儲存在鼻腔裏的唾液,用長鼻子噴出來,澆到頭上、身上,使身體涼爽些。

燕子的唾液是粘合劑。它的唾液能把泥團粘合起來,做成牢固的窩。金絲燕用唾液與海藻混合,築成“燕窩”,這種燕窩是極其名貴的藥材,也是健身的高級補品。

螢火蟲的唾液是麻醉劑。它們常用頭頂上的一對顎,給蝸牛注射唾液,使蝸牛渾身麻醉,失去知覺,然後用另一種唾液,使蝸牛肉變成流質,喝到肚子裏。

蜘蛛的唾液是催化劑。當晴蜓、蚊子、蒼蠅等落到蛛網上時,蜘蛛就把唾液注射到這些獵物的體內,使它們體內變成液體,然後慢慢吸吮。

奇妙的動物耳朵

耳朵是動物的聽覺器官。但有些動物的耳朵,還有更奇妙的用處。

蝙蝠是黃昏時活動的動物,它的視力很差,但它捕捉飛蟲,百發百中。原來蝙蝠在飛行中,嘴裏不斷發出超聲波。這種超聲波遇到前麵的障礙物,回聲就會回傳到耳朵裏。耳朵接收回聲,傳給大腦,大腦根據耳朵傳來的回聲,判斷出前麵障礙物的大小和距離。所以,蝙蝠在飛行時,就是靠耳朵的幫助,捕捉飛蟲和避開障礙物。

大象的耳朵生得又大又別致。夏天,氣溫升高時,它會用兩隻大耳朵不住地扇動,把體內的一部分熱量散發掉。同時,大象的耳朵,還表明了它的年齡:年輕的大象,耳朵生得很光潤;年紀大的大象,耳朵上的皺折會隨著年齡而逐年增長。

海蜇有預知風暴到來的本領。當遠處風暴發生時,海浪和空氣發生摩擦會產生次聲波;這種次聲波傳播的速度比風暴快,次聲波會衝擊海蜇傘狀體下麵的聽石。

海蜇通過聽石得知風暴即將到來的消息立刻把身體往下沉,避開風暴的傷害。

昆蟲的耳朵不僅構造跟脊椎動物不一樣,甚至連生長的部位也不一定在頭部,十分有趣。例如,蟬和蝗蟲的“耳朵”,都長在腹部。蟋蟀和螽斯的“耳朵”,卻長在前足上。而蚊子、蚜蟲、蝴蝶和天牛等,都以觸角作為它們的“耳朵”。

青蛙用耳朵當揚聲器

北美洲牛蛙叫聲煩人,但這麼大的嗓音居然是從耳朵裏傳出來的。

這種牛蛙和其它青蛙、癩蛤蟆一樣,是用聲帶發音的。但是,它兩隻耳內的耳膜會和鳴叫聲的主要頻率發生共鳴,將蛙鳴的聲音放大、傳播出去。發現這一奇特現象的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波爾古教授。他的計劃結果是,恬呱的蛙鳴聲竟然有90%是從牛蛙自己的耳朵裏傳出來的。為了證實自己的結論,波爾古教授把一隻正在鳴叫的牛蛙的耳內用手指捂住,蛙鳴聲馬上就消停了。就像人被堵住了嘴以後一樣,雖然拚命喊叫,但別人隻能聽到低啞的嗚嗚聲。波爾古教授驚奇他說,牛蛙沒有被自己的聲音震聾,真是太神了。

實際上,用耳朵作揚聲器的不僅僅是牛蛙。另外還有6種近緣青蛙也是通過耳朵將聲音放大的。波爾古在調查中還發現,西部鳥鳴雨蛙和小黑蛙是利用身體的其它部位將聲音放大的。

呆頭呆腦的鳥

在我國的福建、廣東等省的偏僻山地,生活著一種被當地人稱為呆鳥的鳥,它就是黃腹角雉。黃腹角雉是我國特有的珍貴、稀有鳥類,又分布在偏僻的山地,所以了解它的生活情況是頗不容易的。

黃腹角雉體型比家雞稍大,上體栗紅色、棕褐色,下體淡黃色,有白斑。它的頭側生有藍色肉角,喉下長有扇狀的肉裙,這在鳥類中確是別樹一幟了。

黃腹角雉4-5月在樹上或地上築巢產卵繁殖。但是它的特別之處,更多的還在它的性情。

黃腹角雉天性文弱。它既沒有遠飛的能力,又無抵禦天敵的本領。為了躲避野獸的襲擊,它選擇在黎明和黃昏時分出來覓食。白天隱匿在岩洞、灌木叢裏,決不輕易露麵。夜間它在低矮的樹枝上歇息。它每日的行動路線都是固定的,在林間、草地和生著茸茸苔蘚的岩石上尋找樹木種子和鮮嫩的葉子作為食物,也吃一些小昆蟲,再去林中小溪飲水解渴。由於每天都是循規蹈矩,結果地麵上被它踩出一條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