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蟲釋放的傳信素中,最普遍、最靈敏、最專一的,是吸引異性的“性引誘素”。正因為如此,那些平常分散活動的昆蟲,到了性成熟的交配期,才能輕而易舉地根據氣味找到配偶。有人認為,昆蟲的這種尋找異性的高超手段,使它具有了強大的繁殖能力。借助於性引誘素,雄舞毒蛾能被0.5公裏外的雌蛾所吸引,雄蠶蛾則可找到2.5公裏以外的雌蛾。而天蠶蛾和枯葉蛾的雄蛾,又能被4公裏以外的雌蛾引誘去進行交配。昆蟲性引誘素的用量更少。科學家們從50萬隻雌蠶蛾中,才分離出12毫克這種物質。據估計,一隻雌蛾最多才能分泌0.0001毫克性引誘素,但這已足夠誘來100萬隻雄蛾了。一隻雌鬆樹鋸蠅性引誘素的氣味,甚至能招引上億隻雄鬆樹鋸蠅。30個性引誘素分子,就能促使一隻雄的美洲蟑螂產生性興奮。這些事實也足以證明,雄蟲接收性引誘素的器官是特別靈敏的。昆蟲沒有鼻子,雄蟲聞味的器官是它的觸角,觸角上有嗅覺感受器。就作用距離、精確性、反應的靈敏和迅速程度來說,昆蟲的觸角要比機載雷達的性能好得多。昆蟲觸角的結構特征和功能原理,是很值得新型航空雷達的設計師們加以借鑒的。
經過多年的研究,人們終於搞清楚了家蠶蛾、舞毒蛾、棉鈴蟲等昆蟲性引誘素的分子結構,並且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許多種“人造性引誘素”,從而給人類提供了一種捕殺害蟲的有效辦法。隻要把某種昆蟲的性引誘素放在塗著蟲膠的捕蟲器裏,這種昆蟲的雄蟲就會興衝衝地飛來自投羅網。還可以采用一種擾亂法消滅害蟲:就是把人造性引誘素噴灑在害蟲危害地區的空氣中。這麼一來,雄蟲就無論如何也辨別不出單個雌蟲放出的性引誘索的氣味了,雄蟲找不到雌蟲交配,害蟲也就不能繁殖後代了。利用性引誘素防治害蟲,可以避免因長期使用化學殺蟲劑(農藥)所引起的許多不良後果。因此,性引誘素同絕育素、拒食素等人工合成的昆蟲激素一道,被人們稱為先進的“第三代農藥”。
蜜蜂和螞蟻都是過群居生活的社會性昆蟲。它們所以能夠維持群體內極嚴格的分工和井然的秩序,也是靠著體內分泌出的各種化學物質。就拿蜜蜂來說,蜂王的上顎腺能夠分泌一種叫做“蜂王物質”的激素,這種傳信素在調節群體方麵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蜂王物質”對工蜂具有很大的“召喚力”。當群集時,聞到“蜂王物質”的氣味就仿佛接到了皇帝的一道“聖旨”,所有的工蜂都俯首貼地追隨蜂王,不敢擅自離散。“蜂王物質”還可以抑製工蜂卵巢的發育,因而也就排除了與蜂王競爭“王位”的可能性。“蜂王物質還是一種性引誘劑。當一隻處女蜂王離開蜂巢作結婚飛行時,在空中散布的“蜂王物質”就誘使雄蜂飛來與它交配。有人曾經做過試驗當割除了蜂王分泌“蜂王物質”的上顎後,工蜂就會立即遺棄這個至高無上的君主,讓它活活餓死。從這裏可以看出,蜜蜂王國的階層之間,是靠著化學語言進行辨認的,化學信息是區分蜜蜂身份的主要標誌。
有趣的是,某些昆蟲甚至連同伴的死亡也是根據化學物質作出判斷的。例如,如果把一種“死亡物質”塗在活的螞蟻的身上,它的同伴們就會毫不客氣地把它當作死屍搬出巢穴,不管它怎麼反抗也無濟於事。直到“死亡物質”的氣味消失掉,同伴們的送喪活動才會停止。
一種無刺的大蜂,對化學物質的利用就更為奇特了。它們的蜂群以打家劫舍為生,被掠奪的對象是另一種無刺蜂。每次行動,總是先派出一名“敢死隊員”,竄入別的蜂巢之中。當這名入侵者被咬死之時,會立即釋放一種特殊的“告警信息素”,然而這對於被侵略的無刺蜂卻是一種“毒氣彈”,聞後一個個便很快昏迷過去。埋伏在巢外的大蜂,聞到信號後,馬上成群結隊的侵入巢中,把別人的蜜庫搶個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