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從閱讀中獲得值得你永遠銘記在心的知識,你就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研讀那些無疑是富有天才的作家們的作品,不斷從他們那裏取得養料。
——(古羅馬)塞涅卡
所有的書都可分為兩大類:隻供一時所讀的書,和可供一切世代閱讀的書。
——(英)約翰·羅斯金《芝麻與百合》
閱讀所有的優秀名著就像與過去時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進行交談。而且是一種經過精心準備的談話。這些偉人在談話中向我們展示的不是別的,那都是他們思想中的精華。
——(法)笛卡爾《方法談》
古今名聯話讀書
撰聯為座右銘,自警自勵,是我國曆代有識之士好學進取的優良傳統。
蘇軾年輕時,自以為博學,便大書一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後經一老翁指點,遂改成:“發奮識遍天下字,立誌讀盡人間書。”
此聯體現了蘇軾年輕時立誌刻苦讀書,功夫不負苦心人,終於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南宋詩人陸遊,自幼酷愛讀書求學,他在自己書齋裏掛了這樣一副親題的對聯:
萬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曉送流年。
此聯正是陸遊夜以繼日,常年攻讀與經常寫作的真實寫照,道出了有誌者事竟成的哲理。
明代文學家徐渭,為了告誡子孫刻苦學習,晚年擬一聯掛於後輩的書室:
好讀書,不好讀書!
好讀書,不好讀書!
此聯雖然隻有十四個字,上下文字相同,但“好”字讀音不一,便意思相反。說的是,年少時乃讀書的大好時光,卻顧貪玩而不喜歡讀書,年老時喜歡讀書,卻因為力不從心而不能好好讀書。這番家教是對“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最好說明。
民族英雄鄭成功,自幼愛讀曆代豪傑列傳,特別崇尚嶽飛的愛國精神,當時中國正處於動亂時期,朝廷文武百官,卻無視民族危亡,終日花天酒地,謀求私利。鄭成功十分氣憤,撰寫了一副自勉聯:“養心莫善寡欲,至樂無如讀書。”
清代著名考據家閻若璩,從小口吃,又很愚鈍,但他勤奮好學,寒暑不避,日夜不止。他輯錄古人的話綴成一副對聯:“一物不知,以為深恥,遭人而問,少有寧日”
作為座右銘,以勉勵自己時時奮發讀書。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的書齋裏有這樣一副對聯:
咬成幾句有用書,可以充饑;
養培數竿新生竹,直似兒孫。
此聯一個“咬”字,把刻苦鑽研書本的情態和對事業的追求表達得淋漓盡致。
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幼年家境貧寒,他在自己書房裏親自貼上一副自題對聯:
家小樓台無地起;
案餘燈火有天知。
此聯充分反映出林則徐身處逆境而自強不息,矢誌苦讀的可貴精神,無怪乎後來成為文武兼備的愛國名將。
清代學者程祖洛,為激發自己立誌苦學,他以形象的手法,題一聯懸於齋:
醴泉無源,芝草無根,人貴自立;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民生在勤。
此聯讚頌了奮發圖強,銳意進取的胸懷,總結了下定決心,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成功的經驗,給人以很深的啟迪。
清代文學家蒲鬆齡,自幼家貧,努力讀書,可是考試都是名落孫山。他在悲憤之中,不忘進取,發憤苦讀、著文。他在自己壓紙用的銅條上刻了一副對聯:
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此聯蒲鬆齡運用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吳雪恥的故事,表達了矢誌不渝的決心。後來,他終於寫出《聊齋誌異》這樣的“孤憤之書”。
清末,有些貴族子弟出國留學,回國後,榮任翰林院學士,但也有的不學無術、有名無實。
有一個姓唐的“洋翰林”給大學者何秋輦寫信,開頭稱秋“輩”老伯,信中又把“草菅人命”錯寫成“草管人命”。何秋輦因此作了一對聯:
輦輦同車,夫夫竟作非非想;
管管同官,個個多存草草心。
此聯,何秋輦對不學無術徒有虛名的人,給以尖銳的諷刺,言外之意,如果好好讀書就不會出現這種笑話了。
近代民主革命先驅黃興,在武昌兩湖學院求學時,擬了一副對聯鞭策自己發奮讀書:
墨磨日短,人磨日老;
寸陰是競,尺璧勿寶。
此聯提醒自己要珍惜寶貴的光陰,切莫虛度年華,要機不可失地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時不待我地為振興中華學好本領。
徐特立曾有一聯:
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