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聯告誡人們讀書要有選擇,不可隨心所欲地讀,對治家愛國的書要多讀常讀,對損人害己的事不要做,要做有益於立身做人的好事大事,才是頂天立地的人。
毛澤東同誌在學生時代,就寫過膾炙人口的名聯。1913年他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求學,曾撰過一副自勉聯:
貴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
最無益隻怕一日曝十日寒。
這副對聯對仗工整嚴謹,寓意深刻,回味無窮。
毛澤東青年時代也曾撰: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此聯題贈堂妹毛澤建,勉勵她在學習上要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必有成效。聯語擷取生活中的自然現象頗有哲理,言簡而意深。
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為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在南京傾囊創辦曉莊學校,他題聯一副貼於校禮堂前:
和馬牛羊雞豕做朋友;對稻粱菽麥稷下功夫。
此聯曉喻辦學方向,教導師生要棄虛務實,使學校真正成為培養農村人才而改變其愚昧狀況的陣地。這正是陶行知“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的光輝寫照,堪稱教育界的風範。
〖MZ(1+H〗世紀之交勤讀書
在辭舊迎新之際,日理萬機的江澤民總書記專程視察北京圖書館,與前來這裏閱讀的讀者親切交談,並語重心長地告誡大家,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應該有好學不倦的精神。讀書的人多了,大家的知識水平提高了,就會變成強大的物質力量,我們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就會大有希望。認真領會江總書記的諄諄教誨,一種讀書的緊迫感油然而生。
大興勤奮讀書之風是時代的召喚。時代的列車正在駛入本世紀最後的曆史裏程,麵對世紀之交,世界各國都在奮力尋求進擊的座標。國與國之間的競爭熱潮,正在衝擊著整個世界。這裏有政治的競爭、經濟的競爭、軍事的競爭、科學技術的競爭,但歸根結底,還是人才素質的競爭。人,作為生產力的首要因素,起核心作用的,還是在於他的文化素質。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曾言:“植物因栽培而成長,人因教育而完善。”而這種教育,已遠遠不是學校的“一次性”教育。那種把人生分成學習和工作兩個階段的觀念和做法,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生產、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在發達國家,人們平均一生要更換五至八種職業,就是從事一種職業,也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這無疑意味著學習是一個終身的過程,是時代的必然要求。
大興勤奮讀書之風,不僅是增強本領、做好工作的需要,也是提高精神境界的需要。正如江澤民同誌所說的,一進圖書館,思維就會更加活躍起來,各種書籍就會把你引入豐富多彩的世界。從古至今,許多哲人和智者都視讀書為樂事,把讀書作為修身養性、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徑。這是因為,讀書不僅給予我們知識和智慧,而且給予我們終身難忘的教誨,給予我們健康向上、奮勇向前的力量。人們從讀書學明理,從讀書學做人,從那些往哲先賢以及當代才俊的著述中學得他們的人格和風範。人們從《論語》中學得智慧的思考,從《史記》中學得嚴肅的曆史精神,從《正氣歌》中學得人格的偉岸,從馬克思學得入世的激情,從魯迅學得批判精神,從列夫·托爾斯泰學得道德的執著,從冰心老人學得至純至美的真情……一旦將讀書視為樂事而終身不輟,會使人心靈純潔而富於正義感,知識積累而博學多才,“各種蠢事,在每天閱讀的影響下,仿佛烤在火上的冰一樣漸漸熔化”(雨果語),從而引導人們一步步向著人間美好的境界前行。
令人遺憾的是,眼下不少人對讀書的認識還處於朦朧之中。在涉及讀書究竟“有用”還是“無用”之時,把“學以致用”片麵地理解為學以“升官”,學以“發財”。當看到社會上某些人不讀書照樣“升官”、照樣“發財”時,便錯誤地推導出“讀書無用論”;還有的在讀書的選擇上,過於“功利”化,認為讀政治理論、文學名著之類的書不頂用,把外語、計算機和經濟類書籍視為“必修課”。認識差之毫厘,行為失之千裏。於是,不少人選擇了不讀書或隻讀一些實用性較強的書,於是淺薄、浮躁、無聊、應酬、窮忙等時髦病便無限擴散以至成為流行。諸如,林則徐是歌星,揚振寧是大款,《資本論》是炒股工具書等一類的笑話產生了。相反,對偽科學、封建迷信之類的東西卻趨之若鶩以致使這些曆史沉渣大肆泛濫。
如此這般,不僅妨礙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阻礙兩個文明的健康發展,而且還會影響四化建設和強國富民宏偉目標的實現。
行筆至此,我想起了一位學者朋友的話:“現在我不大勸人讀書,能不能享受讀書,是一個人的命,是天性使然,勉強不得。”也許這位學者的話有點偏頗,但也明明白白地道出了一個道理:沒有一種內在的動力,就是世人時時在耳邊叮囑,有些人也是不會好好讀書的。新年伊始,每個人都在籌劃新年度的生活——擇業、賺錢、家庭建設、調整人際關係、健康投資等等,這些固然都不可少,但不要把讀書計劃給遺漏了。也許購書會用去一些可作他用的開支,讀書會用去一些生財、交際、娛樂的時間,但從長遠看,這筆“投資”是萬萬不可少的。在新年鍾聲敲響的時候,我們當用江澤民同誌的教誨激勵自己,擠出時間多讀書,用知識不斷充實自己,豐富自己,從而收獲一個沉甸甸的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