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做人
生活曾給了我許多磨難。十歲出頭時,正是讀書“童子功”的最佳時光,我卻告別學校,作為“狗崽子”隨父母下放偏遠山區,到農村摸爬滾打;十四五歲正是長身體時,卻每天啃紅薯,甚至餓著肚皮往返幾十裏為生產隊的豬場砍柴;正當上大學的年齡,家中卻天災人禍接二連三,做老大的哥哥慘遭車禍而死,我承擔了主勞力,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耕種9個人自留地的勞務,支撐著全家生活的重擔;當時代看重讀書,看重文憑的時候,我卻在五六百米深的煤井下推著幾噸重的礦車吃力地蹣跚行走……我原以為,今生今世,書已經與我絕緣。
可是,我又是非常幸運的。在列車已經隆隆開動快離站時,我終於扒上了最後一節車廂。在按常規已經邁出大學校門的年齡,我穿著沾滿油汙煤屑的襤褸衣服來到大學校園,在坐滿年齡參差不齊的同學的教室裏,重新捧起夢寐以求的書。
大學畢業後,我先是在一所省級成人大學裏教書,此時已算是離不開書;現在在行政機關當一公務員,即使公務再忙,我也沒離開過書。在人生的路上,一晃已跋涉了三十七八個年頭了,近不惑之年的人生風雨,留給我多少酸楚的思索。苦難如書,對自己對他人永遠是種精神財富。隻有把人生的活書與人寫的死書結合起來讀,才能永遠回味無窮,給人以無限的啟迪。
我認為,讀書與做人息息相關,二者是成正比的。一般來說,能讀書、會讀書、想讀書,書讀得多的人,學問越好,知識麵越廣,知書達理,為人品行,道德修養也就越好。當然,也有例外,人不如文,文不如人,文人相離的情況曆史上不乏其例,可這畢竟是少數。我以為讀書的關鍵是明理,多讀書不僅能使人辯是非,知善惡,蕩心境,去煩惱,更能提高做人的層次和品位。權力和金錢的富有,的確可以風光瀟灑一時,但並不能真正顯示人生的價值和精神上的富有,有時恰恰是成反比例的。拿權力來說,看似浩浩蕩蕩,巍巍然,炙手可熱,不可一世,但如果你靠近權力,冷眼審視權力,就會發現權力有一麵卻是非常脆弱,非常卑劣甚至是非常猥瑣的,很顯然,權力用來屍位素餐,魚肉百姓,攫取和占有,滿足物欲,冀望永久的炫耀、享受或擁有,再巍然風光,春風得意,遲早是會凋謝的,甚至曇花一現。實際上,當今世界,權力已進化為一種責任、義務和使命,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和無私無畏的奉獻。隻有把權力投入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當中,時刻為人民說話,為人民辦事,於細微之中見精神,權力才顯得崇高、偉大和富有無窮的魅力。
“阿堵物”或“孔方兄”固然重要,可以使你頻往歌廳酒肆,醉生夢死,飽享清純美豔,但遲早也會厭倦的。“阿堵物”、“孔方兄”都不可萬能,積聚再多,不能隨身帶到另“一個世界”。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光溜溜來,還是光溜溜走。君不見,有錢不能幸福或沒錢也很幸福的人大有人在。唯有讀書,才能使你進入一種境界,逐漸對人生產生一種感情,並升華自我,超越自我,以大氣魄、大度量、大眼光、大抱負去審視這個世界。懂得江河如大海,你我僅取一瓢飲而已。故不慕新貴大亨,不怨天,不尤地,不戚戚,也不汲汲,心中始終能淡泊坦然,保持一種寬廣寧靜的心境。隻有這樣,處逆境而不氣餒,反而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活,更能發憤地跟命運抗爭,扼住不幸命運的咽喉。就是處順境也不沾沾自喜,或自以為高人一等。因為讀書,會使你知道造物主並未生來就把人打上烙印,分孰優孰劣。在道德的天平上,即使是乞丐、流浪者,也與官宦國戚是平等的,有時往往在卑微者身上更能顯現人類人格的永恒,閃耀出道德精神的光輝。而在關鍵時刻,道貌岸然的高貴者有時也有靈魂的鄙劣,甚至會有為一般人不齒的人格的猥瑣和卑下。
讀書不僅與做人,更與做事相輔相成。迄今為止,人類的經驗和知識,坎坷與進步,理想與追求,無不以書籍為載體。要做事,要有所作為,要開啟思路,擴大視野,掌握人生,增進知識,讀書是必由之路。本人是實實在在做過工人做過農民的,備嚐過生活的艱辛,深深地理解人生的艱難,稼穡的甘苦。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可這隻是苦難生活昭示出的體驗或切膚的感受。唯有讀書,才能使你如虎添翼,堂堂正正做人,認認真真做事。也唯有讀書,更會使你培養一種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能去追求一種默默無聞、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