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青燈黃卷映傲骨(3 / 3)

(韋:熟牛皮;韋編:指用牛皮繩編聯起來的竹簡書。三:概數,指多次;絕:斷),以此形容孔夫子勤奮好學的精神。

顏淵以學為樂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儒學的創始人、著名教育家孔子,在家鄉聚眾講學,有門徒三千,賢者七十二。其中,顏淵就是七十二賢者之一。

顏淵(公元前521-公元前490),名回,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顏淵出生於貧窮人家,但他天資聰穎,貧而好學,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孔子曾稱讚顏淵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一竹器飯,一瓢冷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困苦,顏回卻照樣快樂。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呀!)!”

顏淵一生以自己能夠向孔子學習為最大的快樂,為了學習,他過著極其簡陋的生活,一般人都認為苦得不得了,忍受不了,顏淵卻毫不在意地忍受了,並不以苦為苦,相反倒覺得其樂無窮。顏淵認為如果不能學得象孔子那樣,即使自己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也不會感到快樂。這種快樂是內在精神世界的真正快樂,是任何外在物質享受的快樂所不能比擬的。而使他最感到苦惱的,就是孔子太卓越、太高尚了,簡直學不來。這就是後來有人說的“顏苦孔之卓也”。這種惟恐學不到的苦惱心情,實際上正是顏淵以學為樂的誌趣之所在。

由於顏淵勤學苦讀,他的知識和德行修養都有了很高的造詣,孔子稱讚他的德行“不遷怒、不貳過”(不拿別人出氣,不重犯同樣的錯誤),“其心三月不違仁”(長時間不離開仁)。顏淵死後,封建統治者把他尊為“複聖”。

荀子勸學

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1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在今山西)人,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也是先秦諸子中的一位集大成者。荀子所寫的《勸學篇》,經兩千多年仍為人們所傳誦,“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木直中繩,車柔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複挺者,車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據說當孟子做齊國的客卿時,荀子還是一個十五歲的俊秀少年,便到齊國遊學,在“稷下學宮”學習。他先後到過齊、秦、趙、楚,後來在齊國“稷下學宮”講學,並三次被推選為學宮領袖(“祭酒”),做過楚國的蘭陵令,晚年在蘭陵著書。

荀子在他所寫的《勸學篇》中,強調學習的重要。他認為,人的知識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勤奮學習的結果。他說:“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意思是,我曾經整天苦思冥想,但是不如學習一會兒收獲大。他指出,木材經過加工以後就會變彎曲,刀劍在礪石上磨過就會變得鋒利,君子博學,而又能經常自我反省,就會變得聰明。荀子還用“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的著名比喻,說明學習沒有止境,隻要勤奮好學,定能後來居上。

荀子還生動地闡述了學習要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道理。他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架,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段話的意思是,不積累許多個半步,就不能走完千裏;不彙聚許多細小的溪流,就不能形成江海,千裏馬一躍,不滿十步;劣馬堅持走十天,卻能走得很遠。用刀子刻東西,刻了一下就丟開,那麼,腐爛的木頭也折不斷;如果雕刻不停手,那麼,堅硬的金石上也能刻出花紋來。荀子的這些閃耀著辯證法光輝的思想,是完全可供我們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