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法與青少年(2)(1 / 3)

當前,一些地區特別是城市青少年中出現了一股“結盟拜把”風,幾個少男聚在一起,象《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那樣,焚香磕頭,八拜結義,他們還振振有詞:不願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究其原因,大致有:

受一些武打小說、影視作品的影響。現在有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靠“結盟拜把”的兄弟起家,這些把兄弟充滿了江湖義氣。一些少年就把他們當成偶像,據此結成幫派,以示自己“哥兒們多”、“勢力大”。

受社會上不三不四的無業人員流氓團夥的教唆和影響,或家庭教育的導向不正。目前的青少年多是獨生子,部分少年家長認為,孩子在家裏很孤獨,在外麵多結識交往幾個“兄弟”有好處。因此,他們不但不反對子女在外結拜“把兄弟”,甚至還持支持態度,以致釀成結盟拜把現象呈上升趨勢。

一些青少年追求“高檔次”和“高消費”的生活方式。由於家庭忽視對其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致使一些青少年不求上進,好逸惡勞,追求一些低級趣味的東西,這樣就使以前舊社會的“結盟拜把”現象卷土重來。

青少年“結盟拜把”,不僅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還會使健康新型的同伴關係演化成畸形的帶有封建色彩的“把兄弟”型關係。青少年的“結夥”、“結盟”,也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團結。這些青少年結成所謂的“把兄弟”,往往帶有江湖義氣色彩,在社會上打架鬥毆,有的甚至發展到合夥盜竊國家財產,嚴重違法犯罪,其後果不堪設想。由此可見,青少年“結盟拜把”不僅不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也極易形成犯罪集團,成為影響社會安定團結的因素。社會、學校及家長對此應高度重視,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增強他的法律意識,讓他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有利於身心健康的學習和生活中去。

教育孩子,是全社會的責任孩子的成長,最讓家長們憂心忡忡。呀呀學語時,關懷之情,無以言表;到了可以讀幼兒園,家長們又為讀什麼幼兒園,大操其心;幼兒園還沒讀完,就開始操心該讀哪裏的小學,哪個小學的教學質量有保障;然後是初中、高中,仍至於大學,無不滲透著家長們的心血,可謂可憐天下父母心。

社會的發展,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可以說,教育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顯得特別的重要。家長們之所以選擇學校,這是因為社會的需求與壓力為家長們所認識,因此,他們就把希望寄托在學校的教育上。從教育學的原則來看,教育是學校、社會、家庭統一的結果,這就與一些家長的認識有所差別。

前些年,福清市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有兩個小學生發生爭執,各自回家告狀之後,兩家的父親都為孩子的“委屈”深感憤怒,於是“赤膊上陣”,大打出手。不想勢均力敵,於是爺爺們也倉促上陣,不幸的是有一邊的爺爺在混戰中“陣亡”。一場由孩子的爭吵引發的糾紛,釀成了有人傷亡的悲劇。

悲劇發生之後,給人更多的是沉思。實際上,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古人雲:子不教,父之過。因此,父母的言行隨時隨地、時時刻刻都影響著孩子,他們從父母的身上學走了好的與不好的各種行為;同時,社會環境也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影響,“孟母三遷”,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在這更沒必要多加評述。筆者隻是想告訴大家,孩子的教育是全社會的責任,不要一味地對學校責備求全,當孩子的成長路上有或這或那的不足時,不妨也想想自己,是否確實盡到責任。

青少年“惡作劇”透析

遊戲,本來是青少年陶冶身心的一種健康活動,但在一些學校的單位,由於缺乏正確的引導,加之一些青少年精神空虛,搞有害遊戲惡作劇以致釀成了犯罪,影響社會治安,應該引起有關方麵的高度重視。

蘇北某地有4個青年在公園設賭,唆使一人滿不在乎地攔劫一正在談戀愛的女青年。女的戀人見狀,舉起拳頭便打,結果打在了他的後腦勺,造成終身殘廢。

皖北某地有3名中學生因為經常受到某老師的批評,於是3人在一起一合計,利用晚上休息的時候給老師家打電話,一連打了幾個晚上,攪得老師一家不得安寧。後來通過郵局查到了他們,當公安人員問他們為什麼這樣做時,他們說:“這不過是出出氣!”

西北某地一中學生在看了一些電視、電影後,做了一個電激光槍。一天晚上,他躲在路旁向行人射擊,結果使一老人腦部中彈死亡,問他的動機是什麼,他回答:“隻不過是試試做得靈不靈!”

綜上所述,青少年惡作劇犯罪的原因來自多方麵:

一、管理薄弱。有的學校片麵追求升學率,放鬆了思想教育,有的削減了政治課內容,有的甚至取消了體育、團體等一些必要的課程和活動,其結果必然導致學生思想品德下降,道德觀念模糊。

二、環境汙染。社會上的一些影、視公共場所為了追求票房價值,經常播放一些凶殺、黃色等影視片,有的青少年中毒之後,便開始行凶,打架、尋求刺激。

三、家教不當。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員不規範的行為也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有的家長品行不端,行為放縱,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有的忙於自己的事務,放鬆了對孩子的教育,導致了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