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思想品德教學(1)(1 / 2)

思想品德課“五環節”教學法

思想品德的教育過程,一般來說,總是從“知”開始的,而後沿著“情”、“意”、“行”的內在順序發展,最後形成品質。這條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為思想品德課教學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

舒蘭縣小城鄉中心校曲寶善老師根據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實行了“五環節”教學,對提高學生道德認識,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看範例,受感染充分發揮教材中範例的作用。

教材中的範例,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這就易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求知的積極性。“看範例”是第一環節教學也稱基礎環節教學。這一環節教學的目的在於通過範例轉變成感知,再由感知轉換成表象。換言之,就是通過教學把範例變成學生道德行為的標杆。

如:小學思想品德課本第十冊《助人為樂》一課,教材安排了雷鋒冒雨送一位大嫂和孩子的事例,生動、感人。在教學中首先抓住這個故事讓學生反複讀,並且讓學生扔下書本講,在讀中受感染,在講中受教育,通過讀與講在學生頭腦中樹起了一個雷鋒的形象。

第一環節教學是建立在感知基礎上的,利用範例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進而為上升到理性奠定基礎。

懂理論,明規範

第二環節教學是將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教學的目的在於使學生掌握教學的基本觀點以及道德規範。

如:在《助人為樂》一課的這個環節教學時,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雷鋒這樣做是助人為樂。

但是這樣認識仍是膚淺的。教師接著讓學生討論,雷鋒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是學生理性認識的升華。通過教學使學生清楚這是一種共產主義精神,是他熱愛黨、熱愛人民的具體體現,使學生學到雷鋒精神實質。

這一環節教學要力圖突出精神實質,為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形成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

知做法,為實踐

“知”是為了“行”。思想品德課教學最終目的是將知識變成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第三環節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一些做法,以便以後更好地實踐。

如:在《助人為樂》一課的這一環節教學時,教師啟發誘導學生總結出雷鋒具有偉大的共產主義精神,他愛黨、愛人民的高貴品質表現在一時一事,點點滴滴上。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我們應該如何為共產主義而奮鬥呢?我們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受到黨多年的哺育,你應該怎樣報黨的恩情呢?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為共產主義而奮鬥,愛黨、愛人民必須同自己學習、工作、生活結合起來,從點點滴滴做起。

這一環節教學是對學生道德行為的一種培養,教學中切忌空洞,要細致、具體,使學生有章可依,從而達到指導實踐的目的。

想實際,辨是非

“堅持理論聯係實際”,是教學大綱明確規定的教學原則,是對學生針對性教育的途徑,也是求實效的具體體現。

這一環節教學目的是加深本節課觀點的理解和認識,通過對照、比較提高學生判明是非和辨別真假、善惡、美醜的能力。

這一環節教學要有針對性,要有的放矢。要注重培養能力。

搞實踐,成習慣

理論的傳授,並不意味著道德觀念的形成,一種良好的道德行為需要社會實踐才能形成。第五環節教學目的是補足課堂教學的欠缺,把課內、課外結合起來,促進知與行的統一,以促使良好的道德行為的形成。這一環節通常以嚐試性作業出現(有的教材也可以在課內進行嚐試練習,有的可以放到課外)。

如:在《助人為樂》這一環節教學時,安排這樣嚐試性行為訓練作業:(1)以學雷鋒小組為單位舉行一次“學雷鋒事跡頌揚會”;(2)每人做一件或幾件好事(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形成不能靠一時一事,需長期的訓練,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育要有整體規劃,形成一定的係列教育)。

“五環節”教學,從“知”到“行”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行為訓練序列,對學生思想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思想品德課啟導學生自學法

教學過程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活動過程,而教材是教與學的主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