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思想品德教學(1)(2 / 2)

思想品德課教材的體例多樣,其中以呈現鮮明的道德榜樣人物的課文居多。對這類課文,怎樣充分啟動學生大腦分析器,調動他們興趣、情感和意誌等非智力因素,通過對教材的自讀、自思、自聯,使其獲得自我感知、自我觸動、自我陶情、自我勵行效應呢?根據筆者的體會,可采用“進入”、“跳出”自讀法,讓學生實施自我教育。下麵試以《為祖國而學習》為例,作些簡要說明。

“進入”就是讓學生瀏覽教材,從把握道德人物的外在行為去透視其思想道德境界。

外在行為是認知道德榜樣人物的窗口。《為祖國而學習》,寫了道德榜樣人物韋鈺。首先,教師要求學生把課文中寫韋鈺外顯行為的詞句找出來,並在下麵劃上橫線。這些外顯行為主要包括:

①韋鈺用八個月攻讀完了別人要用兩年時間才能攻讀完的博士學位。

②女博士每周工作七天,超出別人兩天。

③女博士日以繼夜辛勤工作,寫博士論文所用稿紙堆起來有兩尺高。

④女博士在所承擔的科研項目中取得了突出貢獻,六位主考教授給她評的成績是“最優”,而學校曆史中學生最好成績是“優”。

⑤當有商人答應資助錢供她學習時,女博士回答說:“我不需要錢,我不是為了錢才來聯邦德國的。”

⑥當導師杜林挽留她留居國外從事研究時,女博士回答說:“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回去建設我的祖國,那裏的工作等著我呢!”

這些外顯行為,是韋鈺為祖國而學習優秀品質的集中表現。

當梳理了道德榜樣人物的外部表現以後,再由外而內透視其內心世界。此時教師要啟導學生重溫教材,把課文中反映道德榜樣人物思想、情感的語句找出來,在下麵打上圈點,然後讓學生認真審視道德榜樣人物趨動某種行為是怎樣想的,她為什麼要這樣做?韋鈺是我國第一位電子女博士。她從小就產生一種強烈願望:“祖國,你快快繁榮富強吧!”當杜林教授挽留,美國以優厚待遇邀請她在國外工作時,她說:“我出國的目的,是為了建設祖國,那裏的工作等著我呢!”這是她能為祖國而學習的內在動力。

“進入”之後,還要“跳出”,所謂“跳出”,就是將書麵材料與實際生活聯係,特別是引導學生主動對照,看個人的言行與道德榜樣人物的所作所為有什麼差距,主要抓兩個問題:

①道德榜樣人物是怎樣說的,思考自己處理同類問題時說了什麼?兩者之間有什麼差距。

②道德榜樣人物是怎樣做的?思考自己在這方麵做了沒有,今後有什麼打算。

通過主動對照,目的在於讓學生發現差距,明確方向,增強效仿榜樣人物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借助道德思維,學生“進入”課文,而後又“跳出”課文,大家認識到要在韋鈺精神的激勵下樹立為國家繁榮富強而刻苦學習的思想,從小就注意練好為人民服務的過硬本領,這是時代賦予少年兒童的曆史重任。

故事喻理法

這是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講述生動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觀念和深刻的哲理於具體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學生明道悟理的一種教學方法。這一方法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人們的認識規律提出來的。人人都愛聽故事,愛聽生動有趣的故事更是少年兒童的天性。寓深刻的道德於故事之中,學生就可從中領悟,受到啟發教育。

運用故事喻理法必須圍繞教學目的,緊扣教學內容,切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講故事時一定要啟發學生領悟道理,要揭示故事對學生的教育意義,切忌單純追求趣味性。

教例一

要闡明團結的意義時,便引用“折箭”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國王,名叫阿才。他有10個兒子。有一天,阿才把10個兒子叫到跟前,取來10支箭,給10個兒子每人分了一支,要他們折斷。10個兒子輕輕一折,箭就被折斷了。

阿才又拿來10支箭,把它們紮成一捆,讓10個兒子輪流去折。10個兒子誰也折不斷。

同學們,你們聽了這個故事,明白了什麼道理啊?——團結就是力量。

教例二

要闡明尊師愛生的道理時,便講述“程門立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