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思想品德教學(2)(1 / 2)

北宋的時候,有一位名叫程頤的老先生,他一生講學30多年,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其中有個名叫楊時的學生,當時已經40歲了,還跟著先生讀書。有一天,天氣很冷,還下著鵝毛大雪,楊時和同學遊酢(cuò)有事要向程頤老先生求教,恰好老先生正在午睡。楊時和遊酢就在門外等候。當程老先生一覺醒來發現兩個學生立在門口,像個雪人似的,趕緊把他們請進屋來,暖和暖和。以後,人們就用“程門立雪”來形容他們的師生關係。

教例三

《尊敬老人》這一課,教師選用這樣一個典型故事:

西安古城有兩個老人無兒無女,王曾吾爺爺75歲,腰有傷,行動不便,老伴何淑珍老奶奶,年70,患了腦溢血病,半身不遂。兩老生活不能自理。後寫信給《西安晚報》反映了他們的困難,信發表後,當天晚上就有人上門,次日收到23封信,接著,從祖國四麵八方,有的自願當“女兒”、“兒子”,有的要把老人接到他們家侍奉。兩位老人又感動又為難,正在這時,附近一所衛生學校的陳老師來,她說:“我們學校600多個學生都要給您們兩老當閨女。照顧你們……。”兩位老人感動得熱淚盈眶,於是在衛生學校召開了一個世界上從未有過的“兩老喜迎六百閨女”儀式。從那天起。每天3個姑娘輪流到老人家裏照料老人……老師精選的故事十分典型、感人。強化了尊敬老人的道德觀念,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道德概念教學“三步法”

思想品德課和其他學科一樣,也是一門科學,有其自身特定的道德概念。怎樣進行道德概念的教學呢?采用“三步教學法”,進行道德概念教學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第一步,從具體到抽象,建立概念

道德概念是對於同類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質屬性的反映,具有間接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點。學生是否正確理解和掌握道德概念,對於道德認識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教學道德概念,應該從具體、形象、生動的事例和現象入手,由感性到理性,從現象到本質,在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以《學習、做事講效率》的教學為例,為了使學生懂得,做適應時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必須有“效率”觀念,要從小養成學習、做事“講效率”的好作風。老師在課前首先讓學生做數學題:“甲、乙兩班同學,在同等條件下運垃圾,甲班45人,2小時運了300公斤;乙班57人,3小時運了420公斤,求兩班同學平均每小時各運多少公斤?”學生帶著奇怪的情緒演算著,結果是:甲班45人平均每小時運垃圾150公斤,乙班57人平均每小時運垃圾140公斤。教師接著讓學生討論:甲乙兩班哪一班做得好?為什麼?根據學生的發言,老師及時小結:條件相同,時間平等,人數少的幹得多,人數多的幹得少。這就是“效率”問題,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課——《學習、做事講效率》。這樣教學,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有利於迅速建立“效率”

問題。

第二步,區分非本質屬性和本質屬性,理解概念在具體事例中,其個別的特殊的非本質屬性和同類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質屬性混雜在一起,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道德概念教學時,必須引導學生將二者區分開來,摒棄其非本質屬性,突出其本質屬性。仍以“效率”這一概念為例,前麵通過數學演算題揭示出的概念,主要是從數量的多少來衡量的,實際上這並不全是“效率”概念的本質屬性,“效率”的高低,是時間上的快慢、質量上的好壞、數量上的多少的統一體。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一點,教師可以引導進行練習第四題“比比誰的效率高”:小剛做作業努力加快速度,在三十分鍾裏做完十道題,可是結構錯了四道;小強在四十分鍾裏做完九道題,但全都做對了。這便是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效率”觀念的最好例子。講效率不能隻圖快而不講質量。效率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工作量的多少和好壞。小剛隻圖快,但錯的題多,他每分鍾內完成的題數為(10—4)÷30=0.2;小強雖稍慢,但正確率高,他每分鍾內完成的題數為9÷40=0.225。結論是小強的效率高。這樣,學生在對比區分中,較準確地理解了這一概念的含義。

第三步,從個別到類別,深化概念

為了幫助學生正確掌握道德概念,還要根據概念間的內在聯係,將個別概念歸納到類別概念之中,形成一類概念,然後,概括這類概念的意義。例如,要想使學生從小樹立效率觀念,必須從眼前的“學習效率”、“做事效率”,上升歸結到未來的“生活高效率”、“生產高效率”和“工作高效率”等方麵。這一步,是道德觀念內化為道德行為的關鍵性一步。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兩點:一是引導學生弄清與講效率相反的行為表現,如“拖拉”、“磨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