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一位老師在教生字“辛”時,問孩子:“‘辛’字可以怎麼記?”學生作了不同的回答:
生甲:“辛”有七筆,是點、橫、點、撇、橫、橫、豎。我記住了這七筆。
生乙:“辛”上麵是點橫頭,下麵是“羊”字少一橫。
生丙:“辛”字上麵是個“立”字,下麵是個“十”字,我媽媽是營業員,每天要立著上十小時班,很辛苦。
教師並不到此為止,而是進一步啟發大家討論:你覺得哪個小朋友的識記方法好,要把好在哪裏的道理說清楚。
顯然,這三種識記方法,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思維水平。通過討論,學生不僅明白了各種方法的優劣,而且懂得了應當怎樣在比較中求深。既鞏固了識字,又發展了思維能力。
四、在遊戲中求趣
遊戲是兒童定向發展心理功能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可以使孩子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過度的精力得到渲泄。孩子在遊戲中獲得的認識是無意的,沒有負擔的,輕鬆愉快而又感受深刻的。把遊戲引進課堂,讓遊戲和訓練結合起來,是完全符合兒童教學論原理的。在識字訓練中,許多教師都喜歡借助於遊戲的方式來進行,但從識字訓練藝術的角度看,不少課堂遊戲還隻停留在借用形式表麵熱鬧的水平,缺少了獨創意識和效率意識。優秀教師的成功的識字訓練教例正體現獨創意識和效率意識,生動地表現了教師識字訓練藝術的魅力。
教學生認字“燕”,孩子在識記字形和書寫上有較大的難度。一位教師為此設計了一項有趣的“接力賽”訓練。她在黑板上畫了四個較大的田字格,讓四組小朋友按筆順和間架,分別上來寫“燕”字。一人上來隻能寫一筆,寫好這一筆後,就很快地跑下去把粉筆傳給下一個小朋友。遊戲以大家評議寫得最快最好的一組為優勝。遊戲開始前,請每個小朋友準備半分鍾,看清記準“燕”字怎麼寫得對,寫得好。
這項訓練是以遊戲的方式進行的,要取得優勝,必須正確掌握筆畫、筆順、結構、間架,而且要動作敏捷,群體合作好。學生在以高漲的情緒,自覺主動地去創優的過程中,自然就突破了“燕”字的學習難點。
五、在聯係中求效
語文教學貴在聯係實際,、貼近生活,識字訓練也不例外。文字是現代社會書麵信息傳播的載體,充斥於孩子們的生活之中。如社區、家庭環境中的文字符號,人際親友的姓名用字,課外讀物中的以圖帶字……,特別是影視中的廣告,有聲、有像、有意、有色,更使孩子從懂事起就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一切都說明了一個重要事實:今天的孩子們不僅僅在課堂上有意識字,獲得識字經驗;更大量的是生活中的無意識字和獲得識字經驗。如果教師能把課內的識字訓練,與學生生活中無意獲得的識字成果、經驗聯係起來,便會大大提高識字訓練的效率。
一位教師教《難忘的潑水節》時,對課文中的12個生字是這樣處理的:她讓學生初讀課文,劃出生字拚讀,並想想哪些生字是已經認識的,怎樣認識的?哪些生字有困難?然後組織大家在課堂上交流。在交流中,學生的情緒非常熱烈,充分顯示了孩子們的識字潛力。如“鳳凰”這兩個生字,全班學生都認識。有的說是電視上學到的,廣告中有“鳳凰珍珠霜”;有的說是從自行車上學到的,“鳳凰”自行車……這樣,在12個生字中,全班都認識或大部分認識的就有6個:“鳳凰”、“祝福”、“盆”、“毯”。有的生字,學生還能根據造字規律作合理推測,做到以熟帶生。如生字“鋪”,有不少同學都是從本地地名“東浦”的“浦”推測而知的。這樣,教師對這些已識字和半識字,稍作提高訓練就可以了,而把力氣重點放在學生認知有困難的幾個生字上,大大提高了訓練效率。
六、在整體中求深
當代的識字訓練藝術的重要特點之一,便是注重學生的整體語文素質的提高。這就要求識字訓練應當有機地和閱讀等其他的語言訓練結合起來,在整體發展中求深。
教《司馬光》一課的生字“慌”時,一位教師把識字訓練揉合在閱讀中進行,不但出色完成了識字任務,而且借助識字推進了閱讀進程,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深化了情意感受。
師: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到缸裏去了”,當時別的小朋友表現怎麼樣呢?
生:別的小朋友都慌了。
師:噢,“慌”最能表現當時小朋友的心情,“慌”字有哪幾部分組成?
生:兩部分組成,左邊心字旁,右邊是個“荒”。
師:“慌”為什麼要加心字旁?
生:因為“慌”是心裏著急。
生:不對,因為“慌”是驚慌的意思,是“心慌”的“慌”。
師:對,是心裏慌,所以要加心字旁。現在請再仔細讀課文,別的小朋友是怎麼“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