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語文教學(2)(2 / 3)

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他們渴望加入到教學活動中去。把拚音教學寓於遊戲中,學生會學得輕鬆、愉快。

識字的課堂訓練藝術

識字是學生閱讀和作文的基礎,也是學生整體語文素質的重要基石。因此識字的訓練,便成了語文訓練中的最基本、最經常、也最重要的部分。

傳統識字訓練方法和現代識字訓練方法有很大的區別。古代童蒙的識字訓練,一般是用較短的時間教兒童集中認識兩千來字,基本不講字義,更少應用;雖然也教寫字,但與識字並不同步進行。由於訓練方法主要依靠學生對課文的背誦記憶,因此顯得單調生硬,而現代識字教學的基本特點是教師在閱讀中,訓練學生去主動地掌握字的讀音、釋義和寫法、用法等知識、技能。盡管也有集中識字和分散識字的不同教學流派,但基本精神都主張識字和閱讀相結合,在理解的基礎上識字,重在培養識字能力。這就對識字訓練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有了更高要求。

識字的課堂訓練藝術,當然不僅僅指字形、字音、字義教學的一般方法、技能,更重要的是指獨具特色的獨創性活動。語文教學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創作活動,教師的教學技巧和教學風格,是對教學原理、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的創造性運用。研究識字訓練的藝術,也離不開這種教師的個性和獨創性因素。賞評一些識字訓練的成功教法時,我們不能忽視那是揉合了教師個人的學識、思想素養、個性氣質、審美情趣等因素的結晶。筆者從所收集的課堂識字訓練的近50個成功教例中,歸結出以下一些帶共性的藝術特征。

一、在形象中求“活”

識字訓練要形象化是人所共知的,因為形象可以激起兒童的興趣和注意,留下深刻的感知印象,從而提高識字效率。但“形象”的靈魂是“活”,要教師用心去創造,所以就不能刻板地套用某些形象化的固定方法而陷入為形象而形象的誤區。

特級教師霍懋征教“聰”、“明”兩個字,就體現了識字訓練藝術的“活”的真諦。霍老師問學生:“你們願意做聰明的孩子嗎?願意的,請舉手!”全班學生爭先恐後地舉起了小手。

接著,她告訴學生:“每個人都有四件寶。如果學會了運用這四件寶,人就會聰明起來。這四件寶是什麼呢?我暫時不講,先讓你們猜幾則謎語:‘東一片,西一片,隔座山頭不見麵。’(耳朵)‘上邊毛,下邊毛,中間一顆黑葡萄。’(眼睛)‘紅門樓,白門檻,裏麵有個嘻嘻孩。‘(嘴)‘白娃娃,住高樓,看不見,摸不著,缺了它就不得了啦’!(腦)”每當孩子們猜中一則謎語,她就要學生講講這個人體器官的作用。猜謎之後,霍老師就剖析字形說:

“‘聰’字,左邊是耳朵的‘耳’;右上方是兩點,代表兩隻眼睛;右邊中間是‘口’字,就是嘴;右下方是個心,代表‘腦’。這四件寶合在一起,正好是‘聰’字。‘聰’字後邊所以加個‘明’字,是因為對這四件寶,要日日用,月月用,天長日久,你們就會聰明起來。”

二、辨異中求正

識字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正字的訓練。由於漢字是表意文字,音、形、義三要素既各自獨立,又有著複雜聯係。這就很容易使學生因忽視細微區別而造成別字、錯字。要提高識字教學的質量,使兒童對每一個漢字都認得清,分得明,記得準,就要在識字的辨異訓練上下功夫。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深刻分析學生失誤的原因,再針對原因設計生動形象的訓練方法,使學生感知深刻。正字的方法好壞與正字效果,關係十分密切,所以必須講究辨異正字的訓練藝術。如一位老師根據孩子常把“拔”草的“拔”錯寫成“撥”,受“發”的幹擾的情況,在教學時,作了這樣的訓練設計:老公公的大蘿卜要收了,他用手(板書:扌)拔呀拔,老是拔不動。他請老婆婆、小朋友、小花貓、小花狗來一起拔,那麼多的好朋友都來拔(板書:友),汗都流出來了(加上一點),把蘿卜拔起來了。小朋友們聽了這個‘拔’蘿卜的故事可要牢記:拔要用手、用力,所以是提手旁,好朋友流著汗才拔了起來,可不能忘了來幫忙的好朋友和好朋友流的汗啊!”接著,就要小朋友上講台邊講故事,邊寫成這個“拔”字。經過這樣的訓練,全班學生沒有一個把“拔”錯寫成“撥”。

正字的訓練藝術貴在突出重點,“正”在點子上,“辨”在要害處。小學生容易把“吃”右旁的“乞”錯寫成“氣”。一位教師是這樣展開對針對性矯正訓練的:她先把“吃”寫在黑板上,然後說:“有些同學老是把‘吃’寫成‘口氣’,右邊中間多了一橫。想過沒有,這一橫好像是一根魚骨頭,卡在喉嚨裏吃得消嗎””全班同學都被這生動的比喻逗樂了。接著,教師讓學生分別給“乞”、“氣”兩字注寫拚音。這一訓練雖簡單,但因為抓得準,學生印象深刻,取得很好的訓練效果。

三、在比較中求佳

識字訓練要在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在字形比較、字音辨析、字義理解上都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積極參與識字過程,必然會出現“七嘴八舌”的生動場麵。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訓練藝術往往表現在善於引導孩子在“識同”中“求異”,在“求異”中“選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