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從技術進步到製度創新 (4)(1 / 2)

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國的農村城市化主要是政府主導下的"強製性變遷",是以政治職能而非經濟職能為導向的。實際上,城市化的重要意義不僅在於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是實現農民增收的根本渠道,城市化與農民息息相關,農民對城市化有很大的需求。因此,農村城市化必須以農民為主體,由"強製性"轉向"誘致性",依靠農民自身建設農村城市,發揮農民的積極主動作用。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正是農民參與城市化的一種"投資"方式,就地轉移屬於勞動力的吸納-內轉型轉移,是勞動力在不發生地域轉移的條件下實現就業。這種轉移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推進農村城市化。

(2)勞動力就地轉移可促進農業產業化

勞動力就地轉移可以實現勞動力在產業內部消化,促進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的根本是市場化,要按市場分工原則進行專業化的大規模生產和經營。因此,農業產業化在組織形式上可以概括為市場化、專業化和規模化。農業的生產特點是要具備適宜的氣候、土壤等客觀環境。因此,農民更能把握所在地的區域優勢因地製宜地發展特色產業。特色產業的形成又將促進產前、產中、產後相負關聯的農業產業體係的發展,實現產業內部的分工細化和專業多樣化。Smith指出,分工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分工細化可以改變現有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從而又給勞動力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例如構建專業的農場進行規模化生產,規模化生產不僅需要現代化的生產工具,也需要把變過去的農戶家庭式生產方式轉變為大規模的"企業"式生產。

(3)勞動力就地轉移可以促進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

農村勞動力要成功實現就地轉移必須發展新的非農產業,也就是農民自己創業。在這一點上,異地轉移的返鄉勞動力的作用十分突出。如前文所說,許多勞動力異地轉移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就地轉移,返鄉勞動力在創業上有資金、技術、信息、經驗等方麵的優勢,並能結合本地特點發展非農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另一方麵,出於對本土經濟發展的促進,當地政府也十分支持農村外出就業勞動力返鄉創業,並會在製度上給予保護,因此返鄉勞動力創業成功率很高。這種就地創業極大的發展了農村非農產業,對農村城市化規模的擴大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4)勞動力就地轉移可以起到資源優勢配置的引入功能

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的創業成本可以通過引進城市資金獲得,如果把農村城市化視為一個投資項目,那麼勞動力就地轉移可以實現城市資金與農村勞動力的資源配置,是一種低成本的投資方式。從城市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是用有限的資金與農村廉價的勞動力相結合,解決了投資渠道的問題;從農村投資者(農村勞動力)來看,是引入城市資金創業,解決了就業的問題。因此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在資源配置過程中實現了雙贏。

農村城市化和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非農轉移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麵臨的重大問題,要實現農村城市化,勞動力轉移是關鍵。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可以作為異地轉移的一種輔助形式。就地轉移在我國特殊的製度背景下可以起到推進農村城市化緩解就業壓力的作用。因此,今後我國在大力推進農村城市化政策時,應在引導農村勞動力異地轉移的同時,為農村勞動力創造就地轉移的各種製度條件。製度供給上不僅要考慮異地轉移的重大作用,也應該發揮就地轉移的優勢。開辟農村勞動力的非農轉移的多種渠道,理順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通過分工效率改進技術效率的通道,以加速農村城市化和農村社會經濟的全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