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經濟學邏輯(結論)
本書以經濟學的分工理論研究了剩餘勞動力轉移的技術進步作用,通過構建四種模式的框架具體分析了剩餘勞動力轉移、分工與技術進步的內在邏輯。而統一於這一基本點之下的若幹邏輯路徑構成了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內生技術進步模式的研究思路。
1.農村剩餘勞動力結構性轉移與城市效率改進
農村勞動力轉移在城市形成了城鄉勞動力的分工,這種分工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行業細化、城鄉人力資本的提高和配置效率改善,從而推動了技術進步。
本書根據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結構性轉移的基本特征以Manning模型為基礎構建了農村轉移勞動力、城市勞動力和廠商三方的議價模型。指出,一方麵,勞動力轉入城市後,由農村勞動力的就業需求和城市勞動力的聲譽約束,使得低技術部門中城市勞動力被"擠出"。兩類勞動力與廠商在不同的技術水平下實現議價均衡。另一方麵,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過程,也是廠商、城市勞動力和農村勞動力實現議價均衡從而導致技術進步的過程。
由此,本書得出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促進效率改進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第一,行業(部門)的結構性。即"轉移-擠出-行業(部門)分工細化-轉移"不斷循環發展,城市分工也循環累進。第二,人力資本提高。本書的分析指出,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促進了城鄉勞動力人力資本的"主動式"提高和"被動式"提高,而無論哪種方式都是市場機製作用的結果,不同層次的勞動力在城市中形成的結構性就業狀況會隨著人力資本的提高而改變,這種改變的長期結果就是城市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因此,農村勞動力的結構性轉移對城鄉人力資本及城市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第三,資源配置狀況改善。本書指出農村勞動力轉入導致的資源配置狀況改善一方麵表現在國民經濟中更多的勞動力資源轉移到高生產率部門;另一方麵表現在農民收入結構及收入水平的提高上。
2.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與城市服務業多樣化
以服務業為代表的新興行業的湧現是技術進步的一大特點,農村勞動力轉移加速了城市行業多樣化的發展,從而帶來了技術進步。本書通過應用超邊際分析方法,指出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促進了分工演進和交易效率的提高進而產生了兩個結果:城市勞動力的內部勞動向農村勞動力商業勞動的轉化;城市家政業的興起。
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增大了服務業勞動力資源的供給,為服務業的多樣化提供了豐富的廉價生產要素,我們稱這種作用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資源效應";另一方麵,以時間的機會成本(通常用工資率表示)度量的市價價值來看,城市勞動力與農村轉移勞動力的相對時間價值比較大,農村勞動力所提供服務所花費的時間能夠替代城市勞動力自己提供相同服務時間。因此,城市勞動力更願意"花錢買時間",我們稱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這種作用為"時間替代效應"。農村勞動力轉移通過資源效應和時間替代效應的共同作用,推動城市經濟的分工細化和專業多樣化發展。其作用的內在機製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麵:①資源配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