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戰形式上,作者力主引兵深入敵境的進攻戰。在全書六十篇中,明確提到這一觀點的就有十六篇。

此外,書中還詳細列舉了通過示形用奇等手段製造神勢的二十六種方法,認為戰爭的成敗,“皆由神勢”。這也充分反映了該書對軍事謀略的極端重視。

三、軍隊建設

在軍隊建設方麵,書中首先用大量篇幅論述了將帥問題:1.強調將帥的重要作用,認為在選擇將帥時必須極為慎重。“將者,國之輔”,“人之司命”。“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故置將不可不察也”。2.對將帥的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將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認為將帥必須具備勇、智、仁、信、忠五種品德,同時必須盡量避免十種個性品德上的缺陷。3.集中介紹了八種選拔和考察將帥的方法(即“八征”),指出:“八征皆備,則賢不肖別矣。”4.要求君主給予將帥以充分的自主權,強調“國不可以從外治,軍不可以從中禦”,“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5.強調將帥治軍統兵必須恩威並重、令行禁止,同時要“與士卒共寒暑勞苦饑飽”。隻有這樣,才能使全軍上下同心一德,眾誌成城,為國效命。

其次論述了軍隊的編組和訓練問題:主張根據士兵的不同狀況分成不同的類別,組編成不同的分隊。這樣,平時有利於管理訓練,戰時有利於發揮各自的特長。在軍隊訓練方麵,強調遵守軍紀、步調一致,采用循序漸進的訓練方法,從單兵訓練開始,然後由一而十、由十而百、由百而千、由千而萬,直至全軍操練演習。隻有這樣,才能“成其大兵,立威於天下”。

再次,強調執行戰場紀律:“無燔人積聚,無壞人官室,塚樹社叢勿伐,降者勿殺,得而勿戮。”這樣才能使“天下和服”。

此外,作者在《王翼》篇中還集中論述了軍隊指揮機構的構成情況。作者認為:“王者帥師,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作為統領全軍的將帥,最重要的是通曉和了解各方麵情況,而不必專精某項專業知識和技能。為此,必須建立一個體係完備、職能齊全的參謀輔助機構,以網羅各方麵人才,為將帥指揮戰爭服務。文中對這一機構的成員、名稱、職責和人數作了詳盡的介紹和說明,這在我國古代兵書中是很罕見的。

四、國防建設和國防動員

國防建設事關國家的安危存亡,是軍隊進行戰爭的物質前提。在這方麵,本書也有精彩的論述。

書中強調,在“天下安寧,國家無事”的時候,必須居安思危,和不忘戰,常修“攻戰之具”、“守禦之備”,以防患於未然。作者認為:“戰攻守禦之具,盡在於人事。”應當實行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政策。平時生產和生活的器具,戰時可轉化為武器裝備;平時的生產技術,戰時可轉化為戰鬥技術;平時的地方行政組織,戰時可轉化為軍事組織;平時的各種農業設施,戰時可轉化為軍事工程。總之,隻有使人民“遂其六畜,辟其田野,安其處所,丈夫治田有畝數,婦人織紝有尺度”,才能實現富國強兵。

在武裝力量的動員上也必須有“分合之變”:部隊平時分駐各地,戰時則迅速集結起來。由將帥確定集結的地點和時間,再通知所屬各部將領。同時嚴格軍紀,先期到達者給予獎勵,逾期到達者予以嚴懲,這樣就能使“遠近並集,三軍俱至,並力合戰”。

五、戰術問題

《六韜》用了三卷的篇幅,廣泛論述了各種作戰形式的戰術問題,其篇幅之大、內容之廣泛、論述之詳盡,在先秦兵書中是絕無僅有的。

書中特別重視對戰機的把握,認為:“夫欲擊者,當審察敵人十四變,變見則擊之,敵人必敗。”所謂“十四變”,是指戰場上最有利於打擊敵人的十四種戰機,包括“敵人新集”、“人馬未食”、“天時不順”、“地形未得”、“疲勞”、“不戒”、“將離士卒”、“奔走”、“不暇”、“亂行”、“心怖”、“涉長路”、“濟水”和“阻難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