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孫子兵法(1)(1 / 3)

作品概述

概括:中國的謀略保庫

作者:孫武

年代:春秋

入選理由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

背景搜索

《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軍事著作,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書。它不但奠定了我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基礎,被譽為“兵經”、“百代談兵之祖”,而且也蜚聲海外,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占有極突出的地位。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孫武。

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惠民縣)人。他的生卒年月已不可詳考,大致與孔子同時期,主要活動在公元前500年前後。孫武的先祖陳完是陳國人,因內亂而逃亡到齊國,受到齊桓公的器重。後改姓田,因伐莒有功而賜姓孫。他的父親孫憑也是齊國的高級官員。由於孫武生長在這種世襲的貴族家庭,祖輩都精通軍事,使他從小就受到軍事的熏陶。當時的社會環境,也對孫武研究軍事十分有利。齊國是周代大軍事家薑子牙的封地,後來又是大政治家、軍事家管仲的活動場所,留下了極為豐富的軍事遺產。齊桓公稱霸以後,齊國又一度成為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外交和軍事活動的中心,群賢畢至,豪傑薈萃。這樣的環境對孫武研究軍事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使他在青年時代就成為學識淵博的軍事人才。

後來因齊國內亂,孫武出奔吳國,大約在都城姑蘇(今蘇州)附近過著一種隱居式的生活。他一麵潛心研究兵法、著書立說,一麵密切關注著吳國的政治動向。在這段時間裏,他結識了好友伍子胥。

公元前516年,闔閭自立為吳王,任命伍子胥為大將,準備討伐楚國。伍子胥深知孫武的軍事才能,因而一連七次向吳王推薦。公元前512年,吳王召見孫武。孫武帶著自己苦心寫就的兵法十三篇(即《孫子兵法》)晉見吳王。吳王知其精通兵法,謀略過人,善於用兵,當即任命他為將軍。

孫武為將後,為吳國的兼並戰爭立下了卓越的戰功。《史記》上講:“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他與伍子胥一起,協助吳王闔閭三次伐楚,攻占楚國首都郢城。又攻破越國,開疆辟土。後來吳軍在艾陵大破齊軍,闔閭在黃池會盟諸侯,使吳國取代了晉國的霸主地位。所有這些輝煌的勝利,孫武都是出了大力的。由此可見,孫武不僅是一個偉大的軍事理論家,而且也是富有軍事指揮才能的軍事活動家。

孫武的結局不得而知,很可能是飄然歸隱、老死山林。但他撰寫的《孫子兵法》卻代代流傳,一直閃耀著奪目的光輝。

《孫子兵法》是現存我國和世界軍事理論史上最早形成戰略體係的一部兵學專著。該書共分為十三篇,即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

這部兵法在篇幅上雖然隻有短短的五千餘言,但內容卻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戰爭規律、哲理、謀略、政治、經濟、外交、天文、地理以及氣象等多方麵內容,堪稱古代兵學理論的寶庫和集大成者。它對古典軍事理論的各個方麵幾乎都有所論述。從大的門類看,它包括軍事思想、武裝力量建設、軍事學術、軍事地理等門類的知識。從具體學科看,它包括軍事哲學、建軍指導思想、作戰指導思想、戰略學、戰術學、軍事預測學、軍事情報學、軍事心理學、軍事人才學、軍事運籌學、軍事訓練學、軍事管理學、戰爭動員學、軍事後勤學、軍事地形學等學科的知識。我們在了解這些知識的發展過程時,往往都要追溯到《孫子兵法》。《孫子兵法》以從戰略理論的高度論述戰爭問題而著稱,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充滿了智慧的光輝。

它以研究戰爭的普遍規律為目的,深刻論述了戰爭的致勝因素,分析戰爭勝敗的經驗教訓,強調“廟算”(軍事決策)的重要性以及戰爭與政治、經濟、外交、天文、地理等各種因素的關係,指出將帥指導戰爭、組織戰爭和發動戰爭要審時度勢,謹慎從事,決不可輕率用兵。

強調以謀略戰勝敵人,而不是單純依靠強力,強調鬥智而不是鬥力。

指出指導戰爭的最高境界在於“不戰而屈人之兵”,即不用流血作戰的手段而使敵人屈從我的意誌,其中包括采取政治鬥爭、外交鬥爭、經濟鬥爭等綜合手段。強調“必以全勝爭於天下”,力求以最小的損失獲取最大的戰果。

主張用兵必須因勢利導、因敵製勝,發揮戰爭中人的主觀能動性,誘使敵人走向失敗。

強調必須在戰略和戰術上爭取主動、搶占先機,盡可能做到“致人而不致於人”,即我方能調動和駕馭敵軍行動,而敵軍對我無可奈何。失去了主動權,就難免敗亡的命運。

主張“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根據不同的敵情、我情、地形和其它條件,靈活用兵。要求將帥在變換戰略戰術時做到“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強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也就是必須實事求是,摸清一切情況,才能下定作戰決心,才能自覺掌握戰爭規律。否則,單憑主觀臆斷、意氣用事、貿然興兵,必然導致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