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孫子兵法(1)(3 / 3)

《孫子兵法》作為我國古代兵書的集大成之作,是對我國古代軍事智慧的高度總結,具有承先啟後的重大意義。明代茅元儀在其《武備誌?兵訣》中講:“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此後兩千多年裏,凡兵學家研究軍事問題,軍事家指揮軍隊作戰,莫不以此書為鼻祖。自《孫子兵法》誕生以後,兵學立刻成了一門“顯學”,與儒、道、法、墨諸家並駕齊驅。戰國時期,群雄割據,戰爭頻繁,談兵論戰的人很多,大都是從《孫子兵法》中尋找依據。《韓非子?五蠹》講:“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呂氏春秋?上德》中也說到“闔閭之教,孫、吳之兵。不能當矣”。“孫”即孫子,“吳”是吳起,二人都是傑出的軍事理論家和將領,所以曆來“孫吳”並提。當時齊國的著名軍事家孫臏更是繼承和發展《孫子兵法》的典範。孫臏是孫子的四世孫,其軍事上的天賦和才能得益於家學淵源。他不但在實際指揮作戰中功勳卓著、成為一代名將,而且在軍事理論上也有突出的建樹,著有《孫臏兵法》。《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在體係和風格上一脈相承,互相輝映,以至後人將孫武和孫臏並稱為“孫子”。由此可見,《孫子兵法》成書不久就已經廣為人知。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對《孫子兵法》的原理的運用,在當時已經超出軍事範圍,應用於政治、經濟和醫學等方麵了。

中國曆代軍事著作中引用《孫子兵法》文句的不可勝數,如戰國時期的《吳子》、《尉繚子》,漢代的《淮南子》、《潛夫論》,唐代的《李衛公問對》,宋代的《虎鈐經》,元代的《百戰奇法》,明代的《登壇必究》、《紀效新書》,清代的《曾胡治兵語錄》等等。

軍事家直接用《孫子兵法》指導戰爭的,更是不勝枚舉。

秦朝末年,項梁曾以《孫子兵法》教過項羽。陳餘引用“十則圍之,倍則戰之”。

漢代名將韓信自稱其兵法出於孫武,並運用“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的理論指揮作戰。黥布曾認為“諸侯戰其地為散地”,語出《孫子兵法》。漢武帝也曾打算以《孫子兵法》教霍去病。東漢名將馮異、班超對孫子書也很精通。

三國時期,蜀相諸葛亮認為:“戰非孫武之謀,無以出其計遠”。意思是說,孫子十三篇所講的謀略都是高瞻遠矚,從戰爭全局出發的。

魏武帝曹操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軍事家,對曆代兵書深有研究。他對《孫子兵法》備極推崇,曾經讚譽道:“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也就是說,他雖然讀過許多軍事著作,但隻有《孫子兵法》最為精深。書中詳審的計謀、慎戰的思想、明智的策略、深遠的考慮,都是不容誤解的。曹操不但在實踐中運用《孫子兵法》克敵製勝,而且十分重視對這部“曠世兵典”的整理研究,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為《孫子兵法》作注釋的軍事家。

唐太宗深通兵法,在他跟名將李靖的軍略問對中,處處提到孫子,對“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這一戰略思想尤其欣賞,並且把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推崇為“至精至微,聰明睿智,神武不殺”的最高軍事原則。

宋代仁宗、神宗年間,因抵禦邊患的需要,朝廷設立了“武學”(軍校)以培養將才,編訂了以《孫子兵法》為首的七部兵書(即《武經七書》)作為必讀教材。從此,《孫子兵法》正式成為封建王朝官方軍事理論的經典,沿至明清而不衰。宋代學者鄭厚曾認為:“孫子十三篇,不惟武人之根本,文士亦當盡心焉。其詞約而縟,易而深,暢而可用,《論語》、《易》、《大》(《大學》)、《傳》(《左傳》)之流,孟、荀、揚諸書皆不及也”,把《孫子兵法》推到高於儒家經典的地位。當時的著名將領如嶽飛、李綱等,都曾從《孫子兵法》中受益。

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對《孫子兵法》中闡述的軍事思想也十分欽服,曾說道:“予承乏浙東,乃知孫武之法,綱領精微,為莫加焉。……猶禪家所謂上乘之教也”。著名學者李贄對《孫子兵法》和孫武其人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認為“孫子所以為至聖至神,天下萬世無以複加者也”。

到了近代,《孫子兵法》的聲譽更隆、影響更大。孫中山曾講:“就中國曆史來考究,二千多年的兵書,有十三篇(即《孫子兵法》),那十三篇兵書,便成立了中國的軍事哲學”,將這部兵書看作中國軍事理論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