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曆史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統帥和名將們對《孫子兵法》均有深刻的研究。
毛澤東對《孫子兵法》的推崇和精通是人所共知的。他對這部兵書作過高度評價,認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仍是科學的真理。他不但在自己的軍事著作中多次提到孫子和《孫子兵法》,而且將這部古代優秀兵典中的許多合理內核創造性地運用於指導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完全可以說,《孫子兵法》中所包含的符合戰爭一般規律的許多思想,構成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來源。
劉伯承元帥對《孫子兵法》熟讀得能夠背誦,並且運用奇巧,出敵意外。他手譯的《孫子兵法?勢篇》至今還保存在曆史檔案中。
在國外,《孫子兵法》最早傳入日本,其次傳入朝鮮,而傳布到西方則是18世紀以後的事。
自公元8世紀《孫子兵法》傳入日本,就立即引起了空穀傳音的不同凡響。它不但構成了日本軍事思想的主體結構,而且對日本的曆史和日本人的精神產生了深遠影響。日本一向推崇《孫子兵法》,極其重視對這部不朽之作的研究,探討領域之廣,流派之多,著述之精,遠非其它國家所可比擬。
在日本,孫子被尊為“兵家之祖”、“兵聖”、“東方兵學的鼻祖”、“偉大的戰略哲學家”等等,甚至將孫子跟孔子相提並論,認為“孔夫子者,儒聖也;孫夫子者,兵聖也。……後世儒者不能外於孔夫子而他求,兵家不得背於孫夫子而別進矣。是以文武並立,而天地之道始全焉。可謂二聖之功,極大極盛矣”!《孫子兵法》也被推崇為“兵學聖典”、“韜略之神髓,武經之冠冕”、“萬古不易之名著”、“科學的戰爭理論書”等等,認為該書閎廓深遠、詭譎奧深、窮幽極渺,“舉凡國家經綸之要旨,勝敗之秘機,人事之成敗,盡在其中矣”,是“兵之要樞”,“居世界兵書之王位”。
《孫子兵法》在日本軍事界影響的全盛期是16世紀(即日本曆史上的戰國時期)。當時日本湧現出了一批著名的軍事將領,如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和武田信玄等。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精通軍事經典,對《孫子兵法》的運用得心應手。武田信玄號稱日本的“孫子”,他酷愛《孫子兵法》中“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的警句,並把“風林火山”四字寫在軍旗上鼓舞士氣,號令三軍。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軍界依然信奉《孫子》,認為古代大師的學說仍可指導現代戰爭。如在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中,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元帥和陸軍大將乃木希典都深諳《孫子兵法》。對馬海戰日軍全殲俄國遠征艦隊,其陣法正出自《孫子》,東鄉在論及獲勝原因時歸結為運用了“以逸待勞,以飽待饑”的原則。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更是《孫子》“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巧妙運用,是現代戰爭史上戰略突襲的典型。但是,日軍既不“慎戰”又未“先知”,對美國的潛力估計不足,犯了根本性的錯誤,所以導致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失敗。
日本的情報工作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不僅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效用,而且在各行各業中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日本人的這種特點,追根溯源,與中國的《孫子兵法》有密切的關係。著名的英國作家理查德?迪肯在其所著《日諜秘史》一書中明確指出:“日本人搜集情報的靈感是受中國2450年前的戰略家孫子的影響。”
除日本以外,《孫子兵法》在西方世界的流傳也很廣泛,並且極受推崇。據說,拿破侖在戎馬倥傯的戰陣中,仍手不釋卷地披閱《孫子兵法》。德國偉大的軍事學家、《戰爭論》的作者克勞塞維茨也受到過這部中國古代兵典的影響。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讀到《孫子兵法?火攻篇》中關於“主不可因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的論述時,不禁歎息:〖KG-*6〗“可惜20多年前沒有看到這本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盡管導彈核武器進入軍事領域,生產力和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戰爭條件的變化和軍事理論的更新均非孫子所處的古代所能比擬,但國際上對《孫子兵法》的研究和應用熱潮絲毫未減,並且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