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孫子兵法(3)(1 / 2)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於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製、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製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虛實第六

孫子曰: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

行千裏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裏而會戰;不知戰之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裏,近者數裏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哉!

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候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製勝之形。故其戰勝不複,而應形於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延伸閱讀

鏈接:《孫臏兵法》

《孫臏兵法》,古稱《齊孫子》,是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兵書。它大約成書於戰國中後期,是“孫子學派”繼《孫子兵法》之後的又一部重要著作。

《孫臏兵法》的作者孫臏,戰國時齊國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陽穀、鄄城一帶),據稱為《孫子兵法》作者孫武的後裔。原名不詳,因曾受臏刑(去掉膝蓋骨),故世人稱之為孫臏。生卒年月史無記載,隻知道他的主要活動年代為齊威王、宣王在位期間(公元前356—301年)。他是戰國中期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指揮家,在後世與孫武一並被尊稱為孫子。

孫臏早年曾與龐涓同學兵法。後來龐涓在魏國擔任將軍,他嫉妒孫臏才出己上,於是派人將孫臏召到魏國,設計陷害,唆使魏惠王將孫臏處以臏刑。不久,孫臏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逃到齊國,當了齊將田忌的門客。他運用運籌學博弈原理,幫助田忌在貴族賽馬中獲勝。田忌為孫臏的才能所折服,將他推薦給齊威王。威王通過與孫臏談論兵法,也很賞識他的軍事才能,於是拜孫臏為軍師,孫臏遂成為齊國統治集團中的重要智囊人物。

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孫臏一生的主要業績是參與指揮兩次著名的對魏戰爭。一次是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一說在山東荷澤東北)之戰,一次是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今河南長葛北、一說在山東範縣西南)之戰。桂陵之戰起因於魏軍進攻趙國首都邯鄲,趙求救於齊,齊威王派田忌、孫臏率軍赴援。田忌采納孫臏之計,避實擊虛,疾趨魏國首都大梁,誘使魏軍回救,而將主力埋伏在桂陵,以逸待勞,大破魏軍。這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之計。十三年後,魏、趙聯合攻韓,韓向齊求援,田忌、孫臏再度受命出師。這一次孫臏采取減灶示弱之計,製造齊軍士氣低落、逃亡嚴重的假象,利用魏軍的輕敵心理,誘使其兼程窮追,然後在馬陵設伏,一舉殲滅了魏軍主力。此役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從此魏國一蹶不振,孫臏也報了被陷害之仇。經過這兩次大戰,齊國威望大增,孫臏也名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