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孫子兵法(3)(2 / 2)

馬陵戰後不久,齊國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田忌受政敵鄒忌排擠,被迫流亡楚國,孫臏也偕行入楚,所以後來有的資料說孫臏是“楚人”。入楚以後的孫臏在史料中不再出現,不知所終,僅有所著《孫臏兵法》傳世。

最早記載孫臏有兵法傳世的是《史記》。《漢書?藝文誌》在著錄《吳孫子兵法》(即孫武《孫子兵法》)的同時,又著錄了《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歸入“兵權謀”類,即指《孫臏兵法》。兩漢魏晉時期,《孫臏兵法》多次被人征引,其書當仍存於世。但唐初所修《隋書?經籍誌》已不著錄,可能到這時《孫臏兵法》已經失傳。宋代以下,學者無從窺見《孫臏兵法》真實麵目,於是對孫臏及其兵法產生了種種懷疑、推測。有人認為孫武、孫臏本為一人,《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實為一書,聚訟紛紜,莫衷一是。

1972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時,意外地發現了《孫臏兵法》的竹簡。同時發現的竹簡還包括《孫子兵法》、《尉繚子》、《六韜》等先秦兵書。關於孫臏及其兵法的種種懸疑,至此渙然冰釋。但由於年代久遠,竹簡損壞嚴重,殘缺不全。經初步整理,《孫臏兵法》於1975年由文物出版社公開出版,共收錄竹簡三百六十四枚,一萬一千餘字。分上、下兩編,各十五篇。上編各篇可以肯定確屬《孫臏兵法》。下編各篇性質比較複雜,尚不能完全確定是否屬於《孫臏兵法》,但都是論兵之作,可能是孫臏的後學弟子所記。

出土的《孫臏兵法》雖然並非完璧,但仍然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孫臏及其學派的軍事思想。這些軍事思想繼承了《孫子兵法》的基本內容,在很多方麵又有所發展,在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戰爭觀上,孫臏繼承了孫武的慎戰思想,反對窮兵黷武、好戰喜功。但同時,孫臏又指出戰爭並不能完全回避,戰爭作為解決政治問題的一種手段,既不可濫用,又不可不用。他指出:政治、經濟條件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基礎,而民心、軍心則是奪取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因此作戰時要做到“事備而後動”,必須“得眾”、“取眾”。

在戰略上,孫臏強調“必攻不守”的積極進攻戰略,提出了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造勢”思想。他指出,隻要作戰指揮得當,則寡可勝眾,弱可勝強,盈虛之勢相形而變。指揮戰鬥“勝不可一”、“奇正無窮”,必須正確估量形勢,靈活機動,出奇製勝。

在戰術上,孫臏專門論述了攻城問題,對作戰陣法也進行了研究。他要求步兵與車騎弩兵緊密配合作戰,強調先鋒部隊與後續部隊的結合。孫臏特別重視使用“選鋒”,即由特別挑選的精銳士卒組成的突擊隊。

從各方麵來看,《孫臏兵法》都不愧是先秦時期一部傑出的軍事典籍。但其中也夾雜了一些迷信思想,反映出時代的局限。另外它的體裁稍顯零亂,往往采用問對、敘事等不同形式。內容上主要談兵略,但也雜有形勢、陰陽諸家之言。

自《孫臏兵法》出土以來,學術界有很多學者對它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其中遼寧大學張震澤先生所撰《孫臏兵法校理》是成果最突出的著作,既對文字進行校訂,又對有關史事進行考證,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看法。書中最後還附有竹簡摹本。其他重要的研究、譯釋著作還有詹立波《孫臏兵法初探》、霍印章《孫臏兵法淺說》、傅振倫《孫臏兵法譯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