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主體內心內隱性與外在行動外顯性結合的完整性。

五是社會規範與個體操作自動化需要結合的行為重複的習慣性。

二、規範行為的養成過程的階段

規範行為的養成過程大體分為七個階段:

一是模仿階段:這是人學習社會行為規範的起步階段。這階段的規範行為表現的心理主要特點是好奇性、遊玩性、相似性、無控性、表麵性、短暫性等。此時,未規範的行為是最大量的。

二是依從階段:這是人學習社會行為規範外表接受階段。這階段的規範行為表現的心理主要特點是敬畏性、從他性、被動性、情境性。此時也有大量的未規範行為。

三是遵從階段:這是人學習社會行為規範內心初步接受階段。這階段的規範行為表現的心理主要特點是主動性、從眾性、初步的控製性、初步的穩定性、初步的遷移性等。此時仍有一定量的未規範的行為。

四是服從階段:這是人學習社會行為規範的內心接受的基本階段。這個階段的規範行為表現的心理主要特點是自願性、順從性、外在壓力刻板性、初步的控製性、廣泛的遷移性等。此時仍有少量的未規範行為。

五是自控階段:這是人學習社會行為規範的內心自覺接受階段。這個階段的規範行為表現的心理主要特點是自覺性、自控性、靈活性、內心壓力。但此時還須有強力意誌加以控製,避免缺乏足夠的堅持性造成的不良影響。

六是習慣階段:這是人學習社會行為規範的內心自動化需要階段。這個階段的規範行為表現的心理主要特點是隨意性、自動性、堅持性、重複性、動力性、愉悅性。

七是樂為階段:這是人學習社會行為規範的內心自覺、需要自動化、行為熟練化的高級階段。這個階段的規範行為表現的心理主要特點是高度自覺性、自控性、自評性、信念性、內心審美愉悅性。此時不僅達到“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而且實現了“外得於人”,“內得於己”的價值追求,即主動尋找好事做,做完好事後保密,不求外界報償,隻求內心喜悅的德美境界。

校園“大欺小”暴力蔓延

在成都市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上,成都市團市委副書記的“中小學生中的暴力傾向應引起重視”的發言,引起了委員們的強烈共鳴。

校園內的“大欺小”現象有很多表現。如,對小同學進行侮辱、打罵;搶走貴重物品及現金;強索食品、玩具、學習用品;強迫請吃、請看電影、請玩電子遊戲,等等。專家分析,施暴者的年齡大都在十五六歲,大多是學校的流失生、受過處分的差生,對學校存在一種報複心理,過去往往也是被欺侮者。他們認為,自己過去受欺侮是因為年齡小,一旦長大,讀高年級時,往往以“彌補損失”的心態,對低年級學生實行新一輪的“大欺小”。

“大欺小”暴力的蔓延,其危害性不可低估,這種行為所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對中小學生錢物的占有和人身的傷害,而其根本的危害是對未成年人身心的深度摧殘。學校被欺的學生大多懾於淫威,忍氣吞聲,這使孩子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傷痕和陰影。

由此,成都市教育界16名政協委員聯名向有關部門疾呼:應盡快遏製這種不良現象的蔓延!

不良家教的產物

小玉是個有名的愛說謊的孩子,老師、同學都不喜歡她。小學時曾因此被開除了少先隊隊籍,中學又因考試作弊而受了處分。可她說瞎話的毛病不僅沒有改變,反而越來越嚴重。老師、同學都說,小玉簡直就不會說真話。後來經過老師做工作,小玉講出了下麵的一段話:“我不是一個好孩子,同學恨我,老師不喜歡我,我都知道,因為我沒有真話,我也想改,可不知為什麼,就是改不了。記得我從懂事的時候起,就總看見爸爸、媽媽吵架,他們吵起來很厲害,嚇得我渾身哆嗦。如果爸爸跟我說了話,媽媽就會把我叫過去問:你爸剛才和你說什麼了?如果媽媽和我說過話,爸爸又會把我叫過去問:你媽剛才跟你說什麼了?如果我把實話說出來,他們就會大吵大鬧一通,我每天都是在擔驚受怕中度過的。一次媽媽跟我說:‘以後你爸再給你買東西,不許要!’爸爸問我,我如實說了。沒想到,隨之而來的是‘天翻地覆’的吵鬧:爸爸摔了暖壺,媽媽掀翻了桌子,爸爸還揪下媽媽一綹頭發,媽媽又拿鞋打爸爸幾個耳光,我嚇得又喊又叫。以後,他們再問我什麼,我都不敢說了,就編瞎話對付他們,沒想到瞎話還真靈,他們吵架少多了,於是我就用說謊來維持著這個家。老師,我真的想改,我多麼想做一個大家都喜歡的誠實的孩子,可改起來為什麼這麼難?”

從小玉的經曆可以看到,她的說謊完全是被父母有意無意地“培養”出來的。

“我是差生”

我作為差生的曆史已有七年了。因為是差生,所有的人都可以羞辱我、斥責我,在外人眼裏,我是“朽木不可雕也”。然而有一天,當我看見父親吐出一圈圈擴大的煙圈和母親那哀愁的目光時,我決心改變自己已有七年傳統的差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