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陳寅恪談修養:人生是一場學無止境的修行(3)(1 / 3)

那個年代的學者做學問,不像今天那麼方便快捷。當時沒有互聯網,更沒有搜索引擎技術。我們今天用關鍵詞檢索一搜就能找到許多相關資料,而且這些資料往往來源於幾本甚至幾十本書籍,而他們隻能通過翻閱數量有限的史書及其它書籍,如大海撈針一般將知識點逐個摘錄出來。就算是學富五車,記憶力驚人,也難以達到當代人搜集資料的高效率。更何況,我們在電腦前安靜地打開網上圖書館與期刊論文網站時,他們可能還在顛沛流離的逃難狀態,連泡圖書館的機會都沒有。盡管如此,陳寅恪等學者依然不顧條件艱苦簡陋,堅持研究和教學工作。

陳寅恪一度有到英國牛津大學任教的機會。他原本打算把家屬也帶到英國去,奈何歐洲已經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使得陳寅恪一家在香港滯留多日後,不得不返回昆明。第二年暑假,陳寅恪再到香港,一邊在香港大學任客座教授兼中文係主任,一邊等待去英國的機會。誰知沒過多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了。日軍侵占香港,他立即辭去香港大學的職務,在當地閑居,生計十分艱難。

日本侵略者曾經以四十萬元日金的高價來委托陳寅恪創辦親日的“東方文學院”,遭到其堅決拒絕。後來,又有人邀請他去已經淪陷的上海講課,他再度拒絕,並離開香港,從廣州轉移到桂林,先後出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教授。不久後,又移居燕京大學任教。

這段流離顛沛的日子,並沒有動搖陳寅恪治學研究的決心。他在這一時期不僅完成了繁忙的教學工作,還先後完成了中古史研究的兩大名著——《隋唐製度淵源論稿》與《唐代政治史論稿》。

在這兩部書中,陳寅恪提出了許多新穎的觀點。比如,在中古曆史中著名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概念,就是形成於這個時期。後來的學術界一致認為,陳寅恪先生這兩部隋唐史專著為後人研究曆史開辟了新途徑。在如此艱苦而動蕩的環境下,陳寅恪依然堅持學術研究,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可見其求知精神有多麼堅定剛毅,完全當得起“學術硬漢”的讚譽。

1944年,陳寅恪的好友吳宓也來到燕京大學執教,兩人再度重逢,喜出望外。吳宓感覺陳寅恪在分別之後蒼老了許多。而他最擔心的是陳寅恪的視力問題——陳寅恪的右眼失明已久,全憑左眼工作。數年顛沛流離加上工作繁忙,讓陳寅恪的左眼視力也因勞累過度而大大下降。那時候醫療水平差,貨幣嚴重貶值、物價飛漲。雖然大學教授的工資遠高於普通工人,但在當時的環境下也過得很艱難。1944年12月對陳寅恪來說非常不幸,他的左眼也失明了,致使他不得不住院治療。

吳宓和其他燕京大學師生常去探望陳寅恪,大家都很擔心他因情緒焦躁而讓身體狀況進一步惡化。他們每次去都陪著兩眼不能視物的陳寅恪聊很久。但遺憾的是,陳寅恪的眼科手術失敗,他的視力未能恢複。對於一個學者而言,不能翻閱資料的痛苦好比是長跑運動員失去了雙腿。這幾乎宣告了一代大師的學術生涯到此結束。

曾經有部分運動員因為傷病斷送前程而灰心喪氣,選擇提前結束自己的生命。而在學術界,陳寅恪的老友王國維早早地投湖自盡,給世人留下不少猜疑。就實而論,陳寅恪此時麵對的困難比王國維生前要更棘手。但幸運的是,他在親友們的鼓勵下,以頑強的毅力重新站了起來。

坦然麵對雙目失明的現實後,陳寅恪的情緒也穩定下來了。他出院後,吳宓經常找到他海闊天空,暢通古今中外各種事,為他讀報紙上的新聞,錄下他創作的新詩。陳寅恪在這段時期內創作了不少詩歌,都被吳宓全部整理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