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陳寅恪談修養:人生是一場學無止境的修行(3)(2 / 3)

1945年秋,抗日戰爭臨近尾聲。對於憂國憂民的陳寅恪來說,時局好轉是一件喜事。讓陳寅恪等人更欣慰的是,英國牛津大學邀請他去治眼睛。大家對此抱有很大的期望。然則,天不遂人願,陳寅恪在英國做了兩次手術,均未能治好左眼。他失望地離開了英國,謝絕了牛津大學的好意。後來抗戰勝利,清華遷回了北平,陳寅恪繼續回清華任教。

解放以後,陳寅恪先生在中山大學任教。1962年,他不慎跌斷了右腿。腿瘸目盲讓他的身體狀態越來越差,盡管如此,他也沒有鬆懈對學術的探索。

在助手黃萱的協助下,陳寅恪將多年來積累的文章編纂為《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最了不起的是,前麵提到的多達80餘萬字的古代文學史專著《柳如是傳》,就是在這個期間完成的。陳寅恪的助手黃萱女士由衷地感歎道:“寅師以失明的晚年,不憚辛苦、經之營之,鈞稽沉隱,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別傳》)。其堅毅之精神,真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氣概。”

哪怕是身體健康、環境安定的情況下,許多學者也很難取得著作等身的成就,更不易留下影響深遠的學術名著。而陳寅恪以純粹而堅韌的求知精神,克服了時局動蕩與身體殘疾造成的不利影響,留下眾多傳世之作,開啟了不少學術研究之先河。他那剛毅的學者本色,在曲折坎坷的人生中一覽無餘。

博學的人都喜歡孤芳自賞嗎

道家大宗師老聃曾經在《道德經》中寫道:“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這句話是在勸導保持謙虛為懷的處事態度,而不要驕傲自滿、居功自傲,否則就會阻礙自己的進步,被周圍的人討厭。但自古以來,博學多識的才子往往以狂放不羈的做人態度著稱於世。例如,李白寫詩時曾經請求唐玄宗命令寵臣高力士為自己脫靴。可以說,他們多少有點“孤芳自賞”的意味。除非碰上令自己心服口服的“人外之人”,否則他們難以放下那股高傲之氣。

在近代國學大師中,陳寅恪的遊學經曆之豐富,掌握的語言種類之多,對曆史學研究的貢獻之大,都可謂名列前茅,故而吳宓稱他是“全中國最博學之人”,傅斯年更是將陳寅恪視為三百年才出一個的頂尖學者。

然而,陳寅恪並沒像錢鍾書、辜鴻銘等人那樣留下恃才放曠的口碑。恰恰相反,他一直給同事與學生們留下謙虛謹慎的形象,為人處世風格正如老聃所說的“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清華大學於1925年創立了“清華國學研究院”。研究院的辦學宗旨是,以現代科學方法研究國學,並培養相關的國學人才。於是,清華大學招募了不少國學大師來充實教師隊伍。

當時中國學術界已經分化出兩個流派。一些學者是按傳統的經學方式培養的,沒有出過國,人稱本土派;一些學者在同樣接受過傳統經學教育的基礎上,多了到日歐美等國留學的經曆,人稱留洋派。需要注意的是,後世學術界所說的西化派、學衡派等等學術意見分歧多多的流派,都可以歸入留洋派。他們中既有被認為是全盤西化論鼓吹者的胡適,也有學衡派主將吳宓,還有被視為文化保守主義者的王國維。

本土派學者與留洋派學者的理念相左。前者認為喝過洋墨水的後者並不熟悉中國國情,縱然學問很深也脫離了中國的實際;而後者認為前者缺乏國際視野,食古不化,不可能解決中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