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陳寅恪談文學:無自由之思想則無優美之文學(2)(2 / 3)

盡管如此,韓愈依然保持著反佛振儒的觀念。陳寅恪先生指出:“在退之稍先之古文家如蕭穎士、李華、獨孤及、梁肅等,與退之同輩之古文家如柳宗元、劉禹錫、元稹、白居易等,雖同有此種潛意識,然均不免認識未清晰,主張不徹底,是以不敢也不能因釋迦為夷狄之人,佛教為夷狄之法,抉其根本,力排痛斥,若退之之所言所行也。”

激進的排佛思想,使得韓愈的文章更難得到唐朝統治者的支持。

古文改革更大的失策在於,韓愈忽視了駢文本身的文體優勢。例如,韓愈之後的文學家陸贄,並不公然排斥駢文,而是將古文筆法融入駢文中。這使得其文章既有古文的自由奔放,又合乎駢文的整齊韻律。到了宋朝,歐陽修、蘇軾等人進一步將古文與駢文的優點相互綜合,發展出了新的寫作風格。清朝學者孫梅評價道:“東坡(即蘇軾)四六,工麗絕倫中,筆力矯變,有意擺脫隋唐五代蹊徑。以四六觀之,則獨辟異境;以古文觀之,則故是本色,所以奇也。”

也就是說,蘇東坡的文章無論從駢文還是古文的角度來說,都是上上之選,不同於隋唐五代刻意另辟蹊徑的“古文”。這也是古文改革直到宋朝才完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柳如是別傳》反映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陳寅恪先生研究曆史的方法頗為獨特,不僅從傳統的史書、檔案等資料裏搜集信息,還開創了“以詩證史”與“以史證詩”的讀史方法。他在研究晚明曆史時,更是將這兩種手法發揮到極致,創作出著名的《柳如是別傳》。

《柳如是別傳》堪稱陳寅恪先生的封筆之作。此書的撰寫長達十年之久,而且陳寅恪先生當時的身體極度衰弱,眼睛也盲了。其助手黃萱記錄先生口述內容並整理成文,才有了這部多達八十萬言的《柳如是別傳》。

明末清初的南京秦淮河畔有八位才藝出眾的歌姬,世人稱之為“秦淮八豔”。柳如是就是八豔之一。她本名楊愛,後改名柳隱,字如是,又稱“河東君”。柳如是自幼家貧,被掠賣為婢,後墜入風塵,往來於金陵與江浙等地。她曾與明末眾多文人交往,情感經曆多有坎坷,後嫁給當時已年過半百的文壇名人、東林黨大臣錢謙益,育有一女。清滅明後,錢謙益降清,柳如是還繼續勸說他反清複明,並多次資助抗清義軍。錢謙益被牽連入獄時,也是柳如是四處奔走將他救出。錢謙益去世後,鄉裏族人欲奪其家產,性情剛烈的柳如是不惜以死維護亡夫的家產,享年46歲。她的代表作有《戊寅草》《柳如是詩》《紅豆村莊雜錄》《梅花集句》《東山酬唱集》等。

明末東林黨士大夫自許有肩負天下的胸懷和剛烈忠貞的節操,然而作為東林黨領袖之一的錢謙益,卻在改朝換代時全無做明朝官員時的道貌岸然,從南明弘光小朝廷的禮部尚書搖身一變為滿清的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反而是一介女流柳如是更符合“忠君愛國”的封建道德。

當清軍兵臨南明弘光政權城下時,柳如是見大勢已去,便勸夫君一起投水殉國。按照明代士大夫的倫理觀念,臨危一死報君王是儒家正道,然而錢謙益卻默然不語,很不情願地去試了一下水,以“水太冷,不能下”為由拒絕殉國。氣得柳如是“奮身欲沉池水中”,被錢謙益給攔住了。沒多久,錢謙益就降清,去了北京,而柳如是不肯降清,繼續留在南京。

後人對錢謙益的變節嗤之以鼻,而對柳如是推崇備至。而陳寅恪先生就對她的事跡“感泣不能自已”,大讚柳如是身上體現了“民族獨立之精神”。他抱病堅持創作八十萬言的《柳如是別傳》,也是出於對“河東君”的敬意。

陳寅恪先生說:“世所傳河東君(柳如是)之事實,多非真實,殊有待發之覆。今撰此書,專考河東君之本末,而取牧齋事跡之有關者附之。”世間流傳的河東君故事大多虛妄不真,故而陳寅恪撰寫《柳如是別傳》以考訂河東君生平事跡的來龍去脈,甄別後人添油加醋之說。

考證柳如是的生平事跡,離不開對當時曆史大背景的描述。

柳如是生活的晚明至清初時期,是個十分動蕩的年代。明朝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反抗,外有清軍虎視眈眈。最終,闖王李自成的兵馬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盡,吳三桂投降清朝打開山海關,李自成軍被清軍的八旗兵一擊即潰。後來,剩下的明朝大臣擁立不同的朱明皇族子弟建立了好幾個南明小朝廷。這些南明政權一麵抗清一麵內鬥,最終被清軍逐個消滅。其中實力最強的鄭氏集團,原首領鄭芝龍降清後被殺,鄭成功退守台灣,鄭氏家族傳到第三代時歸降清朝。至此,反清複明的浪潮全部被壓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