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陳寅恪談文學:無自由之思想則無優美之文學(2)(3 / 3)

明朝在中國曆史上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它是通過推翻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元朝而成立的。而滅掉明朝的清朝,是第二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夾在兩個異族政權的明朝,是漢唐之後最強盛的中原王朝。所以,明朝滅亡有著不同於其他朝代的特殊意義。

明末三先生之一的顧炎武曾經分析道:“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在他看來,“亡國”與“亡天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五帝三代到明朝,王朝換了一茬又一茬,皇族換了一批又一批,而江山易姓,國號更改,就是所謂的“亡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政權更迭。“亡天下”則不同,“仁義”(社會倫理道德)被廢棄,人們互相殘殺。其引申義是以儒家禮義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被外來文明所毀滅。所以,顧炎武說,保衛“國”(指王朝政權)是“肉食者”(統治階級君臣)的事,但保衛“天下”,哪怕是最低賤的草民也要負起責任。

柳如是等明朝遺民的思想,與顧炎武是相通的。她雖隻是一個出身卑微的歌妓,但麵對明清之際的山河變色,也力勸夫君錢謙益恪守儒家的道義。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錢謙益令人遺憾的表現,才反襯出了柳如是的不凡心誌。

據《河東君傳》的說法,柳如是為人“知書善詩律,分題步韻,頃刻立就;使事諧對,老宿不如”。由此可見,她知書達理,才華橫溢,不讓須眉。其詩文言行都包含了明朝遺民強烈的複明情結,對了解晚明時期的社會背景,有著重要的價值。

柳如是堪稱明末社會的一個縮影。陳寅恪先生指出,河東君在當時的社交範圍很廣,有一定的自由度。

他說:“寅恪嚐謂河東君及其同時名姝多善吟詠,工書畫,與吳越黨社勝流交遊,以男女之情兼師友之誼,記載流傳,今古樂道。推原其故,雖由於諸人天資明慧,虛心向學所使然。但亦因其非閨房之閉處,無禮法之拘牽,遂得從容與一時名士往來,受其影響,有以致之也。”

河東君與其他名姝精通詩詞書畫,故而與吳越地區的東林黨士大夫交遊頻繁。他們既是文藝師友,又包含了男女之情,故而古今之人都對才子與名姝的話題津津樂道。陳寅恪先生認為,這一方麵是因為柳如是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另一方麵也是由於她身在風塵,不必居於禮法束縛,也不像尋常女子被鎖在閨中,消息不靈通。柳如是與當時的風流名士往來,自然受其影響,變得風雅脫俗。

也正因為如此,河東君深切地了解到了晚明士人的憂國之心與報國之誌。她嫁給錢謙益,也是為其東林學士風采所傾倒。隻是她沒想到,到頭來,真正貫徹儒家春秋大義的是自己,而非像夫君錢謙益這樣的晚明士子。

《長恨歌》與《長恨歌傳》是什麼關係

“安史之亂”不僅是唐朝人內心深處最恐懼的記憶,也是中國曆史上最令人扼腕的轉折點之一。向往漢唐的人,其實喜歡的不過是“安史之亂”前的唐朝,而不是平叛之後那個內有宦官專權、外有藩鎮割據的中唐、晚唐。由於“安史之亂”給天下帶來了重大創傷,唐玄宗和楊貴妃也被世人看作是反麵教材。當時許多人認為,“安史之亂”的爆發與唐玄宗不理朝政關係很大,而他荒疏國事的直接原因,就是沉溺很傻、很天真對政治毫無認識的楊貴妃。然而,大詩人白居易寫的《長恨歌》,卻將這段曆史描寫成了一場令人動容的愛情悲劇,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陳寅恪先生在其著作《元白詩箋證稿》就專為《長恨歌》寫了一章。

《長恨歌》的故事從側麵反映了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過程。

唐玄宗李隆基,也稱唐明皇,相貌雄偉英俊,性格英明果斷,多才多藝。其父親是唐睿宗李旦,而其祖母,正是讓李唐皇族又敬又怕的一代女皇武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