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陳寅恪談考據:詳辨而慎取之,則庶幾得其真相(1)(2 / 3)

同羅是鐵勒人的一個部落。“同羅”在突厥語中有豹的意思。唐朝時,同羅人在突厥人的打擊下逐漸分裂。其中的阿布思,原為九姓鐵勒同羅部落首領,臣屬於東突厥汗國,人口眾多,力量強大。東突厥汗國滅亡後,他率部投奔唐朝,唐玄宗冊封他為奉信王,賜姓名為李獻忠,將他的部落安置在朔方節度使所屬河南之地(今寧夏和陝西省北部的河套以內地區)。天寶八年(749年),他跟隨大將哥舒翰西征吐蕃,攻取石堡城(今青海西寧市西南),因功升官為朔方軍節度副使。同羅部落在當時跟隨著阿布思就成為了朔方軍的成員。《新唐書·回鶻傳·同羅傳》中寫道:“安祿山反,劫其兵用之,號曳落河者也。曳落河猶言健兒雲。”從這個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把同羅部落就稱為“健兒”,加上他們屬於朔方軍,所以,杜甫在詩中就把他們稱為“朔方健兒”了。那麼,又怎麼會指責他們特別“愚”呢?這是有原因的。

同羅部落首領阿布思與安祿山不和,唐玄宗聽取安祿山的意見,要他率領部落遷至安祿山管轄區域內的幽州,他不服從。天寶十一年(752年),安祿山東征契丹,有意請求朝廷調阿布思為副指揮,意圖暗害他。在這種情況下,他被迫叛變唐朝並率領部落向北準備回到當初他們的故地。當時,蒙古高原已是回紇汗國領土。在北歸路上他被回紇擊敗。於是,他決定西投葛邏祿。沒想到被安祿山派兵追殺,損失慘重。安史之亂爆發後,安祿山引誘劫持了同羅部落,讓他們成為叛軍的一部分。所以,安祿山本為同羅部落不可戴天的仇人,本應該以殺安祿山為人之本分。可他們不但不思報仇,反而幫著仇人為虎作倀,這種行為,能不特別“愚”嗎!

陳寅恪指出,同羅人勇健善戰,為中國當時東方及北方所有外族最畏懼和顧忌的。他們居住的地方,有的直隸於朔方軍,有的與朔方軍區域鄰近,都可稱為與朔方軍關係密切的外族。安祿山雖久有蓄意謀反的心,如果不是得到同羅人為他們的主力,恐怕也不敢當即發動叛亂。因為安祿山當時最為畏懼和顧忌的,就是朔方軍。同羅部落為當時朔方軍中的武力的重要部分,所以安祿山得到他們後,就更加為所欲為了。同羅部落跟隨安祿山部隊攻陷長安後,又叛變安祿山,回到他們的舊地。唐肅宗即位後,派遣仆固部落酋長仆固懷恩,與回紇人結援,然後引花門(花門將軍,係當時節度使幕府當中的少數民族將領)的部眾,來收複長安和洛陽。當時長安城內安祿山的守軍,隻有奚部落。而奚部落素來怕回紇人,也就不能守住長安。所以,當時受困長安的杜甫得知這個消息後,就密告當時被困在長安城的皇室成員,讓他們得到安慰。杜甫在詩中的“竊聞天子已傳位,聖德北服南單於。花門剺麵請雪恥,慎勿出口他人狙”的句子,說的就是這些事情。同羅部落最後為郭子儀、仆固懷恩兩部共同打擊下遭覆滅。所以,“昔何勇銳今何愚”就是譏諷同羅部落反複叛變,自取滅亡的詩句。

陳寅恪能從一句詩文中發現問題,並嚴格依史實考證出正確結論,既反映了他的學識淵博,也反映了他實事求是、嚴謹務實的學術風範。

附:《哀王孫》詩全文:“長安城頭頭白烏,夜飛延秋門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達官走避胡。金鞭斷折九馬死,骨肉不得同馳驅。腰下寶玦青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已經百日竄荊棘,身上無有完肌膚。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豺狼在邑龍在野,王孫善保千金軀。不敢長語臨交衢,且為王孫立斯須。昨夜東風吹血腥,東來橐駝滿舊都。朔方健兒好身手,昔何勇銳今何愚。竊聞天子已傳位,聖德北服南單於。花門剺麵請雪恥,慎勿出口他人狙。哀哉王孫慎勿疏,五陵佳氣無時無。”

世外桃花源真的存在嗎

陳寅恪指出,晉朝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既是用來寄寓個人思想感情的文章,也是一部紀實性文章。有關這篇文章的寓意,自古以來為大家所熟知;但在寫實性方麵,後來的人們都忽視並做出了草率的結論。為此,他“別擬新解”,考證出《桃花源記》為紀實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