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陳寅恪談考據:詳辨而慎取之,則庶幾得其真相(1)(3 / 3)

西晉本是中國曆史上大一統的王朝。但是好景不長,西晉皇室在政權建立沒多久,就逐步走向腐朽。

西晉光熙元年(306年),晉惠帝死後,司馬熾繼位,改元永嘉。司馬熾就是晉懷帝。匈奴人劉淵派遣石勒等大舉南侵,屢破晉軍。永嘉五年,劉淵的兒子劉聰派遣石勒等率軍攻晉,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殲滅十萬晉軍,又殺太尉王衍及諸王公。隨即他們攻入京師洛陽,俘獲懷帝,殺死王公士民三萬餘人。

史學家將發生在永嘉年間並導致西晉走向滅亡的這些變亂稱為永嘉之亂。永嘉之亂後,接著晉湣帝被俘,西晉徹底走向滅亡。聞湣帝遇害後,在北方大族王敦、王導的幫助下,在江東士族的擁護下,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即位,他就是晉元帝。晉室南渡後,就偏安江左,再也沒有返回中原。自此,中國北方地區就成為了少數民族政權角逐的舞台。他們彼此混戰不休,導致中原人民流離失所,死傷無數。加上戰爭阻礙了生產,使良田熟地的中原沃土淪為了白骨蔽野之地。

陳寅恪指出,當時北方不能遠離本土遷到他鄉的人,一般做法就是糾集宗族鄉黨,屯據堡塢中,據險自守,靠這些來躲避戰爭和盜賊帶來的災難。比如《晉書·蘇峻傳》中寫道:“永嘉之亂,百姓流亡,所在屯聚。峻結合得數千家,結壘於本縣。”又比如《藝文類聚》中寫道:“中原喪亂,鄉人遂共推郗鑒為主。與千餘家俱避於魯國嶧山。山有重險。”所以,他認為,凡是據險聚眾的地方,因為要滿足長久生存的需要,必定選擇可耕種和有水源的地方。具備這兩個條件的地方,要麼是山頂平原,要麼是山澗有水源的地方。這就是自然地理。通過對“塢”的考證,他指出,這種建築較早在西北地區出現較多。並且,西晉末世,中原人民不能向遠方遷徙的人,都靠它來避亂。

陳寅恪發現,東晉時的戴延之,聽從劉裕的派遣,進入關內滅了姚秦,並著有《西征記》二卷。這兩卷書雖然至今已失傳,但是,在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中經常有引用。根據上麵的記述,知道中原塢壘的遺址在洛水的東麵,逕檀山的南麵。“其山四絕孤峙。上有塢聚,俗謂之檀山塢。義熙中,劉公西入長安,舟師所屆,次於洛陽。命參軍戴延之與府道人虞道元即舟溯流,窮覽洛川,欲知水軍可至之處。延之屆次而返,竟不達其源也。”這個記載,有點接近陶淵明《桃花源記》所記述的內容。

就這樣,陳寅恪通過旁征博引,結合陶淵明本人的詩作,他最終得出陶淵明《桃花源記》屬於寫實性的五點結論:

真實的桃花源在北方的弘農或上洛,而不在南方的武陵;桃花源中的人,他們的先人所居住的地方是苻秦,而不是秦始皇所建立的秦朝;桃花源記的記實部分,是依據義熙十三年春夏間,劉裕率師入關時戴延之等所聞見的材料創作的;桃花源記的寓意部分,是牽連混合劉驎之入衡山采藥故事,並點綴以:“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等語;陶淵明擬古詩第二首可與《桃花源記》互相印證。

下麵,就對陳寅恪得出的結論中出現的一些名詞或事件做些史學上的解釋。

弘農,是中國曆史上漢朝至北宋期間設置的一個縣級行政區劃。但它的領域時有變化。漢武帝最初設置弘農郡,位置在今天河南省靈寶市東北黃河沿岸。到隋朝時,弘農郡範圍縮小,失去了黃河沿岸的轄區,向西南遷移到了今天靈寶市中心地區。此後,弘農縣曾改叫恒農、常農等名稱,到997年因虢州之名而改稱虢略,從此失去弘農的名稱。

上洛,是漢朝時設置的一個縣名。位於現在的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到了隋唐後,治所遷移到了現在的商州城。到宋朝時撤消設置。

苻秦,指的是氐族貴族苻洪的後人苻健建立的秦國,史稱前秦,又根據他的苻姓而稱為苻秦。西晉末年,略陽氐族推舉貴族苻洪為首領。前趙劉曜在長安稱帝生,封苻洪為氐王。後來石勒消滅前趙,苻洪就投降了石勒。再後來,苻洪被石虎舊將麻秋毒死,他的兒子苻健就成為統領。351年,苻健自稱大秦天王、大單於。次年,改稱皇帝,國號秦,史稱前秦。前秦在苻堅時期得到長足發展,最終統一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