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時分,皇上(此時應當已是魂魄)乘上碧玉輦,六名穿著繪有龍鳳紋飾青衣的衛士用肩抬著玉輦下殿。
將軍略施一禮,問道:“因為人間諸事煩擾,陛下日理萬機,身心勞苦,而宮中靡靡之音回蕩於耳畔,妖媚之美色惑亂人心,陛下還存有純淨天真的情懷嗎?”
皇上回答:“人心並非金石,看到這些哪能不混亂呢?現在既已舍去,朕心中也釋然了。”
將軍嘴角上揚,輕蔑一笑。於是帶領手下引玉輦而出。從後宮妃嬪到門吏小官,無不痛哭流涕,一麵擦著鮮血,一麵捧著玉輦,不願其離去。
玉輦經過宣政殿,兩百騎在前引路,三百騎在後跟從,如風雷一般,快速向東飄然而去。
出望仙門後,大將軍才下令讓王臻送辛公平回去。於是王臻一勒韁繩,讓馬離開隊伍,不覺間已來到一扇木板門前。王臻對辛公平說:“這裏就是開化王家了,成士廉就在裏麵。上仙的儀仗已經遠去了,您不便再跟從,替我多謝成君的大度吧。”說完揚鞭而去,突然消失不見。
辛公平叩門,來開門的果然是成士廉。辛公平心中揣著這個秘密不敢對人提起,直到幾個月後,朝廷公布了皇帝駕崩的消息。
來年,辛公平被授予揚州江都縣簿的職務,成士廉被授兗州瑕丘縣丞的職務,都像王臻起先允諾的一樣。
這個故事粗看上去是神話故事,但熟悉中國曆史上“史家之筆”的人都能看出,這分明是一段隱筆的描寫。寫得是一個“多髯長須”的人弑殺皇帝的經過。陳寅恪認為,這是李開複借道家“兵解”之詞,來隱寫憲宗被殺的史實。那麼,對於憲宗之死,史書上是怎麼記述的呢?
《舊唐書·憲宗紀》上寫道:“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上崩於大明宮之中和殿。時以暴崩,皆言內官陳弘誌弑逆。史氏諱而不書。”《資治通鑒·唐憲宗紀》上寫道:“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暴崩於中和殿。時人皆言內侍陳弘誌弑逆,其黨類諱之,不敢討賊,但雲:‘藥發’。外人莫能名也。”這些記載,起碼表明唐憲宗屬非正常死亡。
唐憲宗係唐順宗的兒子。唐順宗在位時間僅八個月,也屬於突然死亡。所以,卞孝萱先生在考證故事的作者李開複時,認為這個故事寫的是順宗皇帝被殺的隱事。如果說唐憲宗真的是被宦官所殺,那麼,這個故事中“多髯長須”的殺手,就不應是太監一類的人,除非他事先做了化裝。
對於唐憲宗被害之謎,陳寅恪除了用不同資料來互證史實外,另一個重要意義在於,他將研究中唐及其以後曆史的學者的眼光,引向了對宦官與帝王之間不易為外間知悉的隱秘關係的關注。
伍
唐初時是怎樣處理與突厥的關係的
陳寅恪在文中指出,中華民族武力最強盛的時期,莫過於漢朝和唐朝。然而,這兩個時期,卻出現了漢高祖被困平城和唐高祖向突厥稱臣這樣難以啟齒的事。這是怎麼回事呢?
漢高祖被困平城有明確的史書記載。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因相信朝廷對自己失去信任,韓信便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攻打漢朝。於是,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三十二萬大軍迎擊匈奴。開始時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當時正是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一直追擊匈奴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七天七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係。後來,劉邦采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於的妻子閼氏行賄,才得脫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