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陳寅恪談考據:詳辨而慎取之,則庶幾得其真相(3)(3 / 3)

但要說到李淵向突厥稱臣這件事,查閱史書,並沒有這方麵的記載。陳寅恪認為,李淵在太原起兵時,確實向突厥稱臣過,並且是李世民提出來的。隻不過,後來寫史的人將它飾諱過去了。所以,也就讓後世很難發現這件事了。當時,李淵和李世民都是迫於形勢不得已才這麼做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在《舊唐書·李靖傳》中寫道:“太宗初聞靖破頡利,大悅,謂侍臣曰:‘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國家草創,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於突厥,朕未嚐不痛心疾首,誌滅匈奴,坐不安食,食不安味。今者暫動偏師,無往不捷,單於款塞,恥其雪乎!’”陳寅恪指出,這裏麵所說的國家草創,指的是李淵剛在太原起兵的時候。

南北朝後期,突厥在北方迅速崛起。到隋朝時,經過隋文帝時期的瓦解和打擊,突厥人向隋朝稱臣,並尊隋文帝為天可汗。隋末,隋朝境內農民大起義爆發,一些地方割據勢力乘機崛起。當時,隋朝的勢力因內亂、分裂而嚴重削弱。突厥的勢力在這個時期迅速發展,雄居漠北,力控西域,成為對中原地區構成嚴重威脅的強大軍事力量。當時,東起契丹、室韋,西盡吐穀渾、高昌諸國,都投降依附他們。突厥實際控製的部眾多達百餘萬。中原地區的許多漢人為了避亂,也遷入了突厥分布的地區。這時,一些北方的割據者們,為爭取外援,紛紛同突厥聯係,甚至俯首稱臣。比如說當時的劉武周勢力、梁師都勢力和李子和勢力等。

李淵在太原剛起兵時,突厥軍隊就趁機襲擊晉陽,大肆掠奪一番而去。所以,李淵在太原遇到了一個難題,唐軍如果南下,突厥人很可能繼續向內地大肆騷擾掠奪一番。因為與突厥人最為接近,所以,李淵起兵前首先就要想方設法解決突厥問題。該怎樣處理與突厥的關係呢?

太原起兵前,李世民等曾表示出“改旗幟以示突厥,師出有名,以輯夷夏”的政治立場。他的意思是,想改白旗並求得突厥人同意,而李淵認為最好改成絳白相雜的旗幟。白色是突厥旗幟用的顏色。絳色是隋朝旗幟所用的顏色,是當時國旗的顏色。李淵想表示他維持中夏的地位,而不是純粹向突厥稱臣。在李氏集團中,向突厥稱臣的主謀是唐太宗,具體前去執行的是劉文靜。突厥始畢可汗與劉文靜曾經相約,立唐高祖為可汗,並與劉武周約定,唐軍南下時不能乘機侵襲太原。

陳寅恪指出,李淵向突厥稱臣的事,由李世民在內主持,由劉文靜具體執行。

李淵和李世民商議好向突厥稱臣後,李淵親自給突厥國始畢可汗寫了一封謙卑恭敬的表示修好的禮儀信,派劉文靜出使突厥,附上“稱臣納貢”的書信,還帶上一份厚禮。

劉文靜這次出使突厥,嚴格遵照李淵、李世民父子的意圖,利用突厥始畢可汗貪財圖利的弱點,達到其目的。打通了突厥這一關,通過向突厥稱臣納貢來消除後顧之憂,對於剛剛起兵的李淵來說,顯然是從戰略上考慮的。

始畢可汗去世後,李淵“為之舉哀,廢朝三日,詔百官就館吊其使者。”這是中國古代隻有國君死時才能舉行的隆重禮節。從這點上,也可看出,李淵、李世民父子是以“臣禮”致吊,表明臣服。目的當然是穩住突厥,與突厥新任可汗處羅搞好關係。

唐朝統一全國後,突厥人趁唐朝國力還不十分強大之際,連年進擾內地,掠奪人口和財物。最終唐太宗許以金帛財物,與他們結盟,表示臣服,突厥才領兵退去。

629年,李世民在綜合分析形勢,做好充分軍事準備後,認為徹底解決突厥問題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派李靖率領唐軍主動出擊突厥,大敗突厥軍,活捉頡利可汗,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到這時,唐朝才結束了長達十二年的“稱臣納貢”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