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陳寅恪談佛學:吸收外來學說,不忘本民族地位(1)(1 / 3)

佛學研究,是陳寅恪宗教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二十世紀初,敦煌發現的佛學文獻,應該對他的影響特別大。從他對佛教的研究成果上來看,他的重要部分都是隋唐時期皇室佛教信仰問題,他還為隋、唐乃至宋朝以來的唐僧立傳。他注重中國佛教的源與流的關係,能對以往中國佛教翻譯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指正。

陳寅恪以曆史的眼光在文章中指出:“漢晉以還,佛教輸入,而以唐為盛,唐之文治武功,交通西域,佛教流布,實為世界文明史上,大可研究者。佛教於性理之學獨有深造。足救中國之缺失,而為常人所歡迎。唯其中之規律,多不合於中國之風俗習慣。故昌黎等攻辟之。然辟之而無以濟其乏,則終難過之。於是佛教大盛。宋儒若程若朱,皆深通佛法者,既善其義理之高明詳盡,足救中國之缺失,而又憂其用夷複夏也。及求得兩全之法,避其名以居其實,取其珠而還其櫝,采佛理之精粹以之注解四書五經,名為闡明古學,實則吸收異教。聲言尊孔辟佛,實則佛之義理,已浸漬濡染。與儒教之宗傳,合而為一。此先儒愛國濟世之苦心,至可尊敬而曲諒之者也。故佛教實有功於中國甚大。”

所以,同一般的佛學研究者不同,陳寅恪的研究是通過探索佛教源頭來找尋出它的變化軌跡,進而揭示出它的傳播和發展規律,最終為改造中國服務。

佛教支持武則天當皇帝嗎

陳寅恪認為,武則天開中國曆史上未有之先河,當上了女皇。為了證明她的地位的合理性,她不得不放棄儒家的理論而采用佛教的經典來維護自己——因為儒家的政治思想明顯反對女人幹政。所以她就改唐朝為周朝,並以佛教的一些觀點和典故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既說明武則天弘揚佛法的淵源,也間接說明了武則天當上皇帝的宿因。

相傳佛陀(釋迦牟尼)在世時,有一天托缽行化。在路上他遇見一位女孩子,正與一幫小孩子在路中堆沙嬉戲。這女孩子遠遠看見佛陀率領弟子們魚貫而來,就半開玩笑半認真地用雙手從地上捧了一棒土沙,走到佛陀麵前,將沙子放到了佛陀的缽內。沒想到佛陀居然接受了她的沙土供養。大弟子舍利弗看不下去,心想:這女孩豈有此理,怎麼可以用沙土向佛陀開玩笑。當他們上路時,他忍不住問佛陀道:“世尊,剛才那個女孩子把沙土放進你缽內,你為什麼接受?”佛陀微笑著說:“你們不知道,此女千百年後,因緣成熟,要在東震旦國為王,這時如不受她沙土供養,她將會破壞佛教的。這樣讓她種此善根因緣,到她將來做皇帝時,就會保護佛教,弘揚佛法的。”

相信看了這個故事,人們會一下子就明白,裏麵那個往缽裏放沙土的女孩就是武則天的前身,也會一下子明白編故事的人的真實用意了。那麼,曆史中,佛教支持武則天當皇帝嗎?

陳寅恪經過研究後,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佛陀(釋迦牟尼)的原始教義同中國的儒家學說一樣,“輕賤女身”。如《大愛道比丘尼經》中所列舉女人之八十四態,就是明例。

《大愛道比丘尼經》是一部敘述比丘尼祖師大愛道出家因緣的經典。釋迦牟尼成佛後的第十四年,佛主的姨母大愛道因聽說如來正法,就下定決心出家。她三次向佛主請求出家修道,都被佛主拒絕了。這時,佛主帶著眾比丘弟子出發行化,離開了迦毗羅衛城。但是,大愛道出家的心念堅定,並沒有因為佛主的離城行化而斷絕。於是她便和一些女人一道,去追趕佛主他們。至舍衛城時,這些女人們衣服汙濁,滿臉塵垢,身體疲憊不堪,在祗洹精舍門外悲傷哭泣。阿難尊者見這些女人身心憔悴悲傷之極,心起同情,以報答佛母深恩和女眾出家終能證得四果為由,再三向佛陀懇請。終於,佛主以女眾出家必遵守八敬法為條件,允許女性出家。於是,大愛道成為千古第一比丘尼,比丘尼僧團從此誕生。

為了使女性在修行上取得成就,針對女性親情觀念重、心胸狹隘及其生理特征,佛陀製定了一係列的戒律。戒律包括:女性進入僧團出家起,就必須遵守八敬法,到“沙彌尼”時必須遵守十戒,在具有了正式的出家身份——“比丘尼”後所必須遵守的包括日常生活的飲食、起居和行、住、坐、臥的威儀細則,全部有明文規定。同時,佛陀還指出:隻要女眾發菩提心,通過學習戒律,如法行持,克服女人八十四態,最後亦能證果乃至成佛,這是佛陀對女性修道者道果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