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陳寅恪談佛學:吸收外來學說,不忘本民族地位(2)(1 / 2)

武則天對佛教是什麼態度

陳寅恪說:“武則天在中國曆史上誠為最奇特之人物”。為什麼這麼說呢?這不僅因為她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還在於她身前是一個信奉佛教的尼姑,與佛教有著很深的淵源。他考證出,武則天的母親姓楊,是隋朝宗室觀王楊雄的弟弟始安侯楊達的女兒。並且,她的母親是一個篤信佛教的人;武則天本人在入宮前,也就是十四歲前,一度有過正式或非正式成為尼姑的經曆。他認為,佛教在受到唐太宗的壓製之後,到武則天執政時完全恢複了所喪失的地位,不能不說武則天是中興佛法的宗主。

武則天跟佛教有緣,而且看起來特別篤信佛教。我們知道,佛教中的小乘派是允許教徒吃“三淨”肉的,而流傳內地的大乘派是嚴禁吃肉的,並且還反對殺生。所以,她當上皇帝後,就頒布了一道禁屠令,不準許殺活著的動物。為此,就有了許多反響。其間就有這麼一個故事。

在頒布禁屠令期間,有一個小官員家裏生了兒子。這個小官很開心,就請同僚們吃飯。為此偷偷宰了一隻羊,讓每個同僚都分了一點吃上了羊肉。有一個同僚特別不夠意思,吃完以後,把一塊肉塞進袖子裏,回家以後,就給武則天修了一份奏章,把這個小官違反禁屠令私自宰羊的事彙報了上去,還把羊肉也呈了上去。第二天,武則天上朝時把那個小官叫來,對他說:“聽說你生了一個兒子,可喜可賀。”然後她把那塊羊肉拿出來,問他是從哪裏弄來的。這個小官當時嚇得癱瘓在地起不起了。這時武則天說道:“我是頒布了禁屠令,目的是希望大家有慈悲心腸,無緣無故不要亂殺生;但是遇到紅白喜事,我不幹預。所以你殺羊也好,吃肉也好,我不怪罪你,但是以後你請客,可千萬挑好了客人。”

這個故事頗帶村言俚語的性質。但從中可看出來,武則天本人對禁屠令並不是特別看重。那麼,是否可以從中得出武則天並不信奉佛教的結論來呢?

我們知道,武則天入宮後,成為了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駕崩後,按照唐朝時的慣例,她到京城的感業寺出家當了尼姑。在佛的教義中,是最講究修行時的清靜的。這種清靜體現在內心世界,即放棄對現實世界的一切情欲、物欲追求,做到六根清靜,四大皆空。但是,武則天出家後,仍然和當年的太子,即新皇唐高宗李治藕斷絲連。她的這種行為,明顯是違背佛教的教義的。所以說,從十四歲前受家人的影響懵懵懂懂地沾染上佛教的一些宗教儀式外,到後來當上一國之主,武則天的內心或許有對佛法的敬畏,但實質上並不篤信佛教。那麼,她後來做出了許多有益於弘揚佛法的推動活動又當作何解釋呢?

除了上麵所講的禁屠令外,武則天還做出了其他許多轟動的興佛舉措。當上皇帝後,她派人把禪宗北宗的領袖神秀接到洛陽,然後把他抬上轎子,自己親自跪拜。她的這種做法,引來高官和百姓的爭相追隨,每天都有數萬人前來跪拜這個高僧。

在尊崇和尚的同時,諸多傳播佛教的舉措都達到空前盛況。這些舉措包括,大量的佛經被翻譯出來,這其中就有《華嚴經》。武則天總覺得晉朝時翻譯的六十“華嚴”欠缺太多,感覺到非常地遺憾,於是,她就派了特使到印度去求這部經的完整本子。於闐國的三藏法師手上正好有這個本子。她就連法師一起請到中國來,這個法師就是實叉難陀。將法師請來了之後,讓他主持翻譯《華嚴經》。而實叉難陀法師來的時候,所帶來的《華嚴經》,也不完整。但是比晉譯的經多出了九千頌,一共有四萬五千頌,大經的教義已經能夠看得出來了。當時譯場的規模非常大,武則天自己也常常前去參與。翻譯出來後,她親自為它寫序、開經。她針對《華嚴》寫了一首《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實在因為這四句偈做得太好了,據說以後的許多高僧想再做一首偈子都感到沒有辦法。武則天對翻譯《華嚴經》的重視,也讓佛典翻譯人員空前增多起來。在她當皇帝期間,以譯經著稱的大師就有十五位。

武則天還大興寺院建設。這除了讓寺廟空前增多起來外,也讓僧人隊伍空前龐大起來。比方說原本有三百多個和尚的白馬寺,在她當皇帝期間,住持薛懷義個人的侍從就多達一千多人。另外就是對佛造像,在唐朝所有的造像藝術中,武則天時代最為高明。比方說洛陽龍門石窟中的盧舍那大佛像,高17.14米,其中頭高4米,耳長1.9米。這尊佛像雕刻得慈祥和善,“方額寬頤”,豐滿富態,是其他時代造像藝術無法比擬的。

既然說武則天內心並不篤信佛教,那麼她為什麼要如此大張旗鼓地支持佛事呢?還是看她把《大雲經》向天下頒布的用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