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雲經》裏所講的淨光天女以凡胎降生到人世,她雖然身為女人,但後來做了國王。武則天顯然從這個故事中獲得了信心,也為女人能當皇帝找到了依據。這個依據是從佛法中來的。要讓人們相信它的真實合理性,首先就要讓人相信佛法的真實合理性。所以,她就以皇帝的名義向天下頒布《大雲經》。另外,《大雲經》中還說,淨光天女下凡成為皇帝後,還教化國民們廣做菩薩事業。而在現實中,這種菩薩事業是最打動人心的。既然《大雲經》是真實合理的,那麼,推動菩薩事業也就是合理而且必須付諸實施的了。這應該是武則天廣興佛法的一個動機。可是,她本不篤信佛教,而後自己已經實至名歸地坐上了皇帝的寶座了,為什麼還要多此一舉地這樣做呢?
陳寅恪指出,這是因為傳統儒家經典不許婦人參與國政。如《尚書·牧誓》上寫道:“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又比如《偽孔傳》上寫道:“雌代雄鳴則家盡,婦奪國政則國亡。”還有《大雅》上也寫道:“如賈三倍,君子是織。婦無公事,休其蠶織。”所以,武則天以女身當上皇帝,在中國曆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為了證明她登上皇位的合理性,就隻能從儒家經典以外尋找依據。所以,當她看到佛教支持女人當皇帝的教義後,自然欣喜若狂,趕緊將其中相關的教義頒行天下,並大力弘揚起佛法來。
到這裏,基本上可以確定的是,與其說武則天篤信佛法,不如說武則天在利用佛法。所以,陳寅恪指出,佛教到武則天時期之所以複興,是一種表麵上的相互吸引,實質上的相互利用的關係——佛教徒借武則天推崇佛教的做法,來恢複佛教自唐朝開國以來因受到壓製而喪失的地位;武則天轉借佛教經典教義,來證明她能當上皇帝、在政治上能夠享有特殊地位的合理性。
肆
《西遊記》的故事是怎樣演變成的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吳承恩創作。它的內容主要講述的是唐太宗貞觀年間,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和小龍馬一道,保護唐僧西行取經的故事。其間,他們所遇到的每一難都自成故事,總能因牽動讀者的神經而被深深吸引住。其中唐僧師徒的形象不僅深入人心,而且頗受人追捧和喜愛。
那麼,真實的“西遊”又是怎樣的經曆呢?
真實的西遊隻有唐僧是真實的人物,唐僧法號玄奘出生於隋朝仁壽二年(602年),本姓陳,名褘,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人,少時因家境困難,跟淨土寺的長捷法師學習佛經五年。十三歲時(615年)洛陽度僧時破格入選。618年隋朝滅亡。玄奘跟長捷法師前往唐朝首都長安。後來又前往成都,在那裏聽法師寶暹講佛經。因為感到佛學各學派間的分歧性很大,便決心到天竺學習佛教。貞觀元年(627)玄奘和一些僧人結伴向朝廷陳表,請求允許西行求法但沒有獲得唐太宗批準。然而,他的決心已定,便“冒越憲章,私往天竺”,獨自一人踏上了西行之路,一路上可謂曆盡千辛萬苦。他所行走的路線大致是,從長安城出發,向西經今天新疆的吐魯番、庫車到達蔥嶺,然後經阿富汗、巴基斯坦南下進入北印度。到達印度後,其在印度多處寺廟學習佛經,前後曆經十多年時間。645年玄奘回到長安,帶回經書657部。隨後十年間,他與弟子共翻譯出75部1335卷。另外,他還寫出《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這次西遊親身經曆的110個國家——還有傳聞中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
至於《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豬八戒等人物都是虛構的。那麼,這些形象,還有他們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是怎麼來的呢?有沒有被人做了取舍或加工過?陳寅恪對此做過很詳細的研究。
陳寅恪說,印度人是最富於玄想的民族,世界上的神話故事多起源於天竺。佛教自從傳入中國後,印度的神話故事也跟隨著傳入中國。在從新發現的敦煌佛經中,如《維摩詰經》《文殊問疾品演義》這類書中,可以看出宋代的說經和近代的彈詞、章回體小說等,大都有著共同的來源。並且佛教經典的體裁與後來的小說文學,基本上有著直接的關係。而這些,都是我國從事文學史研究的人沒能留意到的地方。
陳寅恪還指出,佛經喜歡引用故事。這些故事往往會因為聽眾個人的感受和環境的不同而產生變化。所以,就會出現這樣的清形:本是一個故事,被人分解為兩個故事;本是兩個故事,又被人混淆為一個故事。另外,在同一個故事中,往往又會把裏麵不同的人物及他們身上發生的故事搞混雜。比方說《西遊記》中大鬧天宮的故事,就是由下麵這個佛經故事演變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