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陳寅恪談佛學:吸收外來學說,不忘本民族地位(3)(2 / 3)

曹衝稱象的故事來自於佛教故事嗎

陳寅恪研究發現,《三國誌》中往往會有佛教故事雜糅在其中,由於其特別隱晦,所以很難讓人發覺其是從國外傳入的。比如“曹衝稱象”的故事。

有一次,吳國的孫權送給曹操一隻大象。大象運到後,曹操帶領文武百官和他隻有五六歲大的小兒子曹衝,一同前去觀看。

大家都沒有見過大象。曹操對大家說:“這麼個大家夥,到底有多重呢?你們哪個有辦法稱出來?”

曹操的話讓大臣們紛紛議論開來。可是,大家討論來討論去,都沒想出一個好辦法來。

這時候,曹衝走過來對曹操說:“父親,我有個法子,可以稱大象。”

曹操一看,就笑著說:“你小小年紀,有什麼法子?說出來讓大家聽聽。”

曹衝附耳對曹操講了自己的法子。曹操一聽,連連叫好,於是吩咐左右立刻準備稱象。隨後,大家來到河邊。河裏停著一隻大船,曹衝叫人把象牽到船上,等船身穩定了,在船舷上齊水麵的地方,刻了一條道道。然後,把象牽離船隻,將大大小小的石頭,一塊一塊地往船上裝。等到刻的那條道道和水麵一樣齊了時,曹衝就叫人停止裝石頭。

到這時,大家都明白過來,隻要把船裏的石頭稱一下,把重量加起來,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衝稱象所使用的是等量替換的方法。對於他的表現,南宋時的葉水心在《習學記言》中讚道:“倉舒童孺,而有仁人之心,並舟稱象,為世開智物理,蓋天稟也。”意思是說,曹衝(曹衝字倉舒)小小的年紀(當時才五六歲),就具有了仁愛的心;他用船來稱象,為世人開啟事物的原理,真是天資聰明。這裏,他把曹衝稱象當作事實。但是,曆史上也有人對這件事表示懷疑。

清朝乾隆時期的何焯就認為,曹衝死於建安年前,他稱象的事是虛妄加工出來的。因為把物放在船上,再刻船稱重,這種計算方法在曹衝以前就存在了。清朝的邵晉涵就引用了一些記載,稱曆史上,戰國時燕昭王就曾命水官用船裝大豬來稱重。但是,陳寅恪經過考證後,認為並沒發現他們所說的內容的出處。

不過,陳寅恪在考證北魏時期的佛經時,在《雜寶藏經·棄老國緣》中發現了這樣的記述:“天神又問,此大白象有幾斤?而群臣共議,無能知者。亦募國內,複不能知。大臣問父。父言:‘置象船上,著大水池中,畫水齊船,深淺幾許,即以此船車石著中,水沒齊畫,則知斤兩。’即以此智以答天神。”

這番話和《三國誌》中曹衝稱象的內容幾乎相同,其中“父”的話與曹衝的話除了文字講述上不同外,所表達的意思可以說完全相同。

陳寅恪認為,《雜寶藏經》雖然是北魏時期翻譯過來的,但這部書是雜采其他經書內容寫成的。所以它所記載的各國的情況,大多在很早以前就在中國流傳的佛經中出現了。比如說該書卷八中,難陀王與那伽斯那一起討論緣一事。

有一位名叫難陀的國王,賦性聰明,見多識廣,沒有他辦不好的事。因此他覺得天下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有一次,他問大臣們:“天下有那種聰明的人,解難答疑,比得上我的嗎?”

有一位大臣,家裏先前供養過一位年老比丘,這位比丘德行清淨,但是學問卻不多。他讓老比丘來見國王。難陀王問這比丘:“那些得道的人,是在家裏得的道,還是出家得的道呢?”老比丘回答道:“兩種人都能得道。”難陀王又問:“要是兩種人都能得道,又何必出家呢?”老比丘默然,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難陀王這時就更驕傲了。大臣們又報告國王說:“有一個叫那伽斯那的人,非常聰明,現在住在山裏。”

難陀王於是很想和那伽斯那比試一下,便派了使者,帶著滿滿的一瓶酥油去見那伽斯那。難陀王的意思是:我的智慧就像裝在這瓶裏的酥油一樣,十分充足,又有誰能為我再增加一點?那伽斯那見到這瓶酥油後,立刻明白了難陀王的意思,於是他從弟子手裏拿出五百根針,插在酥油上,酥油一點也沒溢出來,他又叫人把酥油送還給難陀王。難陀王見到酥油後,也就明白了那伽斯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