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地中出火(3 / 3)

●1996年2月3日17時14分18秒,在雲南省麗江縣發生7.0級強烈地震。震中位置分別為:北緯27度18分/東經100度13分。麗江,大理,迪慶,怒江四個地州的9個縣51個鄉鎮受到嚴重破壞,傷亡17366人,其中死亡309人,重傷4070人,直接經濟損失40餘億人民幣。

2001年11月14日,青藏鐵路剛剛開始修建,下午17點26分,在靠近昆侖山口西的路段,大地突然劇烈地顫抖,剛剛鋪好的鐵軌被平移出好幾米,鐵路職工的帳篷也被撕裂……

青海省地震局的監測證實,這一天,昆侖山發生了一次8.1級的強烈地震。由於發生地點人跡罕至,這次強烈地震沒有造成人員傷亡。這次地震,是建國以來我國大陸內部震級第二大地震,僅次於1950年8月15日的西藏察隅~墨脫8.6級地震。青海、四川、甘肅部分地區有震感。至11月15日上午11時,震區還連續發生多次餘震,致使青海主要震區部分房屋倒塌,青藏公路(國道109線)多處斷裂,昆侖山出現一條大裂縫帶。

2001年青藏高原昆侖山一帶發生的8.1級大地震,造就了一項新的世界之最:450公裏的地震斷裂帶是目前世界上最長、最新的斷裂帶。3年來,不少國際國內知名的地震研究專家來到這裏做科研考察。正在這裏開展古地震研究的中國地震局首席科學家徐錫偉認為,青藏高原東昆侖地震遺址是目前世界上最理想的地震科研實驗場。

2001年11月14日,在青海省格爾木市昆侖山一帶發生的8.1級地震,是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大陸發生的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所形成的長450公裏的破裂帶,是我國大陸有史以來最長的一條地震變形帶,也是全球大陸一次大震形成的地震變形帶,是人類研究震源破裂機製、地震成因、分布規律和地震災害的一個天然“窗口”,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7月19日,中法科學家進行的古地震科研合作項目在青海省格爾木市昆侖山一帶進行,參與考察的中國地震局地震所副研究員馬文濤博士說:“從大的方麵來說,這次地震是我國建國以來第二次8級以上的地震,這裏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地震的天然實驗場;另外從全球角度來看,這個活動斷裂帶是被稱為‘第三極’的青藏高原北部邊界,所以研究它的活動性對於整個青藏高原,乃至全球的活動構造,都是一個很好的實驗場地。”地震發生後的3年間,來自美國、德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的科學家多次踏上昆侖山對8.1級地震地表破裂類型做了深入研究,考察獲得了地球化學測年的數據,這些都為全球地質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依據。

法國斯特拉斯堡地球物理研究所伍爾德博士認為,昆侖山斷裂帶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通過研究這個斷裂帶,可以精確研究出斷裂滑動速率。他說:“要想研究地震需要一個規模大的理想斷層活動塊,青藏高原正好屬於這樣的一個地方,這裏所有的斷層都很長,而且這一帶地區人煙稀少,地震破裂帶保存完好。有了這兩個先天條件,所以全世界科學家都願意來到這裏做科研考察。”

在東昆侖山,除了8.1級地震造成的斷裂帶以外,曆史上還遺留有6處斷裂帶,這些清晰可辨的150多公裏鼓起的山包就是200多年前發生大地震時的遺跡。專家認為,青藏高原地震斷裂帶與世界上其他的斷裂帶相比具有植被低矮、人為破壞少、極少受到雨水衝刷侵蝕的特點,而且這裏的永凍層也為保護斷裂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是理想的地震科研實驗場所。(記者楊壽德)

新華網2004年07月30日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裏氏8.0級大地震

孤獨給敗來到這多災多難的世界,痛心疾首,卻又無能為力,因為他知道他不是現代的超人,他隻能默默地為災難者祈禱,希望災區人民鼓舞勇氣和毅力去戰勝一切自然災害,要堅信人定勝天。所謂亂世出英雄,烈火煉真金。家貧出孝子,國亂出忠臣。“逆境出人才,順境出庸才。”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誰也不能隨隨便便成功;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溫室裏隻能培養出嬌嫩鮮豔的花朵,經不住風霜雪雨和暴風驟雨和侵襲。人要能在惡劣的環境和條件下煆煉成長,百折不撓,迂回曲折向前進。隻有經曆和不斷的磨礪,社會、曆史、家庭、個人才能不斷地發展而走向成熟!讓暴風驟雨、雷雨閃電來得更猛烈些吧!來吧!我不怕你們!

多災多難的宇宙,多災多難的世界,多災多難的社會、曆史、家庭、個人,必然有多災多難、坎坷的經曆。社會,人間正道是蒼桑;曆史,飽經風霜的曆史桑田;家庭,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個人,人人有曲折坎坷的人生!所謂佛經雲:人生來就是受苦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看來,還是有一定的道理!但人們以堅強不屈的意誌和毅力,是能夠戰勝一切困難並渡過難關的,不能望而卻步、退縮不前。隻有發展變化才是正大光明的道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