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充分考慮了雜草的有害和有利的兩重性,也不要求徹底清除作物田地的雜草,對一些有害的雜草提倡使用農業栽培技術(如輪作、綠肥、休耕等)控製雜草或使用秸稈覆蓋除草,允許采用機械和熱除草,禁止使用基因工程產品和化學除草劑防治雜草。
有機作物怎樣進行灌溉
有機農業生產的灌溉用水水質必須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有機地塊的排灌係統與常規地塊應有有效的隔離措施,以保證常規地塊的水不會滲透或漫入有機地塊,禁止使用汙水汙泥。
有機生產中怎樣注意水土保持
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有機作物生產要采取積極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土壤沙化、過量或不合理使用水資源等。在土壤和水資源的利用上,應充分考慮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要重視生境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重視對天敵及其棲息地的保護,提倡運用秸稈覆蓋或與不同作物間作的方法避免土壤裸露。要充分利用作物秸稈,禁止焚燒處理,要嚴禁過度開發野生資源,禁止毀林、毀草開荒發展有機種植。
有機茶有哪些特點
有機茶是按照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生產、加工標準進行生產、加工,經授權的有機食品(有機茶)頒證機構認證,並頒發證書的茶葉。因此,有機茶是一類真正無汙染、富營養、高品位、高質量的保健飲品。有機茶與普通茶相比較,有三個顯著的差異:
1.強調了有機茶產自最佳的生態環境。有機茶生產從原料產地的生態環境入手,通過對生產茶園以及周圍的生態環境因子,包括土壤、水體、大氣等進行嚴格監測,判定其是否具備有機茶生產的基礎條件,而不是簡單地禁止生產過程中化學製劑的使用,從而有效地保證了有機茶的質量,又有利於強化生產者的資源和環保意識,促進茶葉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2.對有機茶生產、加工等實行全程質量控製。有機茶生產是實施“從土地到茶桌”全程的質量控製,既要檢測茶葉產品的有害成分含量和衛生指標,更要重視監測產前的環境和檢測原料,落實產中環節的具體生產、加工操作規程,以及控製產後環節產品的衛生指標、包裝、保鮮、運輸、貯藏、銷售等方麵的工作,使有機茶生產全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均不出差錯,確保有機茶的質量。
3.對有機茶實行標誌管理。有機茶在國內已有專門的統一標誌,有機茶標誌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的保護,它是一種將技術手段和法律手段相結合起來的生產組織和管理行為。有機茶作為有機食品之一,因頒證機構不同,有機茶可使用國內外的有機食品標誌,這也是允許的。但不論是有機茶標誌,還是有機食品的標誌,均要在頒證機構認可的前提下方能使用。
怎樣選擇有機茶園基地
有機茶的茶園土壤的自然潛在肥力要高,生物活性較強,土壤深厚,砂質壤土,通透性能良好,不積水,營養元素豐富而平衡,pH值在45~65範圍內的區域。茶園的大氣環境質量、土壤環境質量和灌溉水質應符合相關規定的一級或一類標準的要求。
茶園應遠離工業區、城鎮、交通幹道,茶園附近及上風口以及河道上遊無明顯的和潛在的汙染源。有機茶種植區與常規農業區之間必須有不影響有機茶生產的足夠寬度的隔離帶,隔離帶以山、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天然屏障為宜,也可以是人工樹林和作物。若隔離帶上種植的是作物,必須按有機方式栽培。
規模較大的基地,周圍還要有充足的勞動力資源、清潔的水資源和豐富的有機肥源。
坡地種植茶樹要沿等高線或修建梯田進行栽種,梯麵以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為準。新建茶園坡度不超過25度。山頂、山脊、梯田之間保留自然植被,不得開墾或清除,並為加強水土保持、擋風作用專門安排種植特定植物。為防止由於大麵積耕作帶來的病蟲害流行,要保持茶園生物群落的多樣性。
茶樹應根據樹齡和樹勢選擇不同的修剪方法。可采用幼年茶樹定型修剪,成年茶樹的周期修剪和衰老茶樹的更新修剪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