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茶園對土壤管理的要求
生產有機茶不僅要選擇自然肥力高的土壤,而且在生產過程中盡可能地依靠加強土壤管理來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保證茶樹在不施用化學物質的條件下健康生長。茶園使用的有機肥料,應盡量利用本地的資源就地生產,提倡在茶園的行間種植豆科綠肥或飼料作物。
結合土壤深耕,將修剪的茶枝和清除的雜草覆蓋於茶樹根部或埋於土中,以此來改良土壤理化性狀和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對土壤肥沃、鬆軟、雜草少、樹冠覆蓋率高的茶園應實行減耕或免耕。提倡使用生物(如蚯蚓等)來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當茶園土壤pH值下降至45以下時,可以施用適量的白雲石粉或生石灰加以改良,直至土壤pH值達到50左右。
根據茶園自身條件,因地製宜地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如在茶園行間鋪草或其他植物性覆蓋物,有機茶園土壤覆蓋的有機物料很多,如山茅草、作物秸稈、綠肥、蔗渣等都可以,但最好以山茅草為主,它屬於未受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汙染的天然物料。
嚴禁使用化學類、石油類以及氨基甲酸酯類除草劑、增效劑和土壤改良劑;禁止使用化學合成肥料,禁止使用含有毒有害物質垃圾和汙泥等。外來有機肥料應確認符合有機種植要求後才能使用;商品化有機肥料、有機複混肥、葉麵肥料、微生物肥料等需經有機認證機構頒證或認可;葉麵肥料最後一次噴施必須在采摘前20天進行。
有機茶園對雜草管理的要求
茶園雜草種類繁多,不同的生態條件、不同的耕作製度和管理水平,其雜草的種類、群落分布、消長特點及危害程度等均不一樣。在茶葉生產過程中,雜草確實會產生多方麵的危害,有些雜草與茶樹生長習性相似,甚至穿插在茶叢中生長,如果不及時除去,既影響茶樹生長,還會在機采茶葉時將雜草與種子混入鮮葉中,嚴重影響茶葉質量,同時有些雜草還可成為茶園病蟲的替代寄主和越冬場所,因此,這些雜草必須清除。
有機茶園對有害的雜草應采用農業技術措施、生物防治、機械除草的方式來控製雜草的生長,如采用人工和機械的方法清除茶園中的雜草,也可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控製雜草;允許利用植物相克作用防治雜草,嚴禁使用化學除草劑。
有機茶園怎樣進行病蟲害防治
在有機茶生產過程中,病蟲害是威脅茶葉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病蟲害治理是有機茶生產中的重要環節。有機茶園的病蟲害治理必須達到無汙染、無殘留的防治要求,其防治策略應以農業防治為主,各種生物防治技術為核心,同時發揮物理防治的優勢,通過有機生產管理辦法進行控製,從而使生產的茶製品達到有機食品的標準。
有機茶園的病蟲害防治是一個係統的有機管理體係,應該采用多種無汙染、可持續的技術措施,綜合協調控製病蟲害,將主要病蟲害抑製在經濟為害閾值以下。在具體實施中應掌握四項原則:
1.單項措施應具有可持續控製的作用。
2.各項措施應互相促進而不能互相抵觸。
3.抓住關鍵病蟲及其薄弱環節采取幹預措施。
4.盡可能不使用或少使用植物源農藥和礦物源農藥。
有機茶園的病蟲害防治措施主要有:①及時采摘和修剪茶枝葉。②保護和利用自然天敵,允許使用人工飼養的天敵。③在深秋封園時,允許有限製地使用石硫合劑和波爾多液,以減少次年的病蟲發生量,使用波爾多液時應注意土壤和茶葉中的銅積累。④如果茶園大麵積發生藥害,修剪的病枝需在有機茶園外或不影響茶園中其他茶樹的地方進行合理處理。⑤允許使用規定可以使用的植物製劑和微生物製劑防治茶樹的病蟲害。
有機茶對鮮葉采摘的要求
有機茶的鮮葉采摘應遵循“采留結合,量質兼顧和因園製宜”的采摘原則。手工采摘提倡雙手采、提手采,保持鮮葉芽葉的完整、鮮嫩、勻淨。為保證機械采摘茶葉的質量,操作人員需經培訓且技術熟練,采摘要求可根據茶蓬長勢及茶類要求自行掌握。采茶機的動力必須使用無鉛汽油,並防止汽油、機油汙染茶園土壤和茶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