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深入開展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3 / 3)

二﹑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能力持續較快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根本目的。根本途徑是建立起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製。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通過結構調整、科技推廣、組織創新、完善調控等綜合措施,提高農業產出水平,穩定農民收入來源。要積極拓寬農業外部增收空間,關鍵是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堅持統籌城鄉就業,製定和完善促進農民進城務工的相關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公共服務網絡,提高組織化程度,搞好技能培訓,提高農民轉移的規模和質量。逐步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製度,依法保護農民工的土地承包權,切實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堅持政策扶持、項目帶動,堅持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逐步減少農村貧困人口。繼續做好減輕農民負擔工作,建立健全和嚴格執行減輕農民負擔的各項製度,加強監督管理,務必防止農民負擔反彈。

三﹑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切實加大各級政府投入力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2007年要實行“三個高於”的支農政策,即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各級黨委、政府要從實際出發,認真落實國務院的部署,加大對農業“多予”的力度。在積極爭取國家支持的同時,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適時把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切實改變農業農村在資源配置中的不利地位。加大支農資金協調整合力度,提高使用效率,集中力量辦大事。加快建立有利於農業農村發展的財政和融資體製,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資金的穩定增長機製。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投入機製,重視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切實履行市帶縣、市幫縣的責任,推動大中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研究探索放活農村經濟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激發廣大農民發展生產、搞活經營的積極性,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投向農村。

四﹑有利於全麵深化農村改革,增強建設新農村的活力和動力創新農業農村體製機製,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動力源泉和製度保障。要按照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努力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建立充滿活力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體製和機製。堅持農村基本經濟製度,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製,不斷完善土地流轉機製,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進征地製度改革,堅持最嚴格的土地管理製度,依法保護農民土地財產權利。深化財政體製改革,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快建立城鄉一體的公共財政體製,從製度上解決對農村投入不足的問題。深化縣鄉行政管理體製改革,進一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建設精幹高效、運轉協調的服務型、法製型基層政府。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製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級政府責任明確、財政分級投入、經費穩定增長、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製。加快農村經濟組織創新,大力發展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能力。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創造條件促進農村信用社盡快發展成農村合作銀行,支持農業發展銀行轉變職能,爭取更多的政策性投入,探索和創新農村金融組織,活躍金融市場,逐步建立起新農村建設的投入保障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