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三個方麵相互聯係、有機統一,其實質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
科學發展觀深刻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反映了當今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新情況,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新要求。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和戰略部署,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來,在全黨全國人民中形成了廣泛共識,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廣大幹部群眾衷心擁護科學發展觀,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認真實踐科學發展觀,形成了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胡錦濤同誌指出:“全黨同誌都要從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戰略高度,從確保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堅定不移地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好地完成新世紀、新階段我們肩負的曆史任務。”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的頭腦,統一思想,增進共識,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地學習、研究和宣傳科學發展觀,深刻領會和全麵把握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掌握貫穿科學發展觀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斷提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使科學發展觀成為指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
二、科學發展觀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農民是一個福音,對農村是重大變革,對農業是發展機遇。要完成這一曆史任務,就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科學發展觀要求按照“統籌發展”的思想,處理好存在於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主要矛盾,具體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隻有著眼於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高度重視把農村、農業、農民的事情辦好,才能切實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城鄉統籌的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來。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發展滯後於城市發展,農民、農村、農業問題成為製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目前農村發展與城市發展和整個社會的發展仍有較大差距,體現為物質、精神、社會等多個層麵的差距。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農村社會保障體係尚未建立;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比較困難;農業生產效率比較低,農產品結構與市場結構不相適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相對落後,鄉村麵貌相對落後。可以說,當前農民、農村、農業問題已成為影響和製約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最薄弱環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著力破解農村發展的這些難題,消除種種製約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障礙。它深刻反映了科學發展觀的時代特征和本質內涵,充分體現了億萬農民群眾的願望和根本利益,是新時期對“三農”政策體係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部署。
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是做好我國其他各項統籌工作的基礎和關鍵。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大多數,是潛力最大的消費群體,是經濟增長可靠和持久的動力源泉。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不僅能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農村地區的消費需求水平,而且對於拉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也具有積極作用。同時,通過加強農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農民的消費環境,既可以緩解當前我國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局麵,使這些行業的產品和生產能力在農村找到市場需求,促進與此聯係的相關產業發展;又可以通過建設好新農村,讓農民過上富裕的生活,從而保證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和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