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再次振興農村經濟的客觀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生了兩次革命性進展。第一次是農業家庭承包製的建立,理順了農村的經濟關係,是農業生產力巨大的全麵釋放,奇跡般地快速達到農業生產的成倍增長,為終止我國農產品長期短缺的曆史創造了根本條件。第二次是鄉鎮企業的廣泛興起,使農村進行了曆史性的產業大調整,農村工業占全國工業增幅的主要地位,開拓了農村勞動力的重要出路,把農民引向小康。這兩次革命性進展,已各持續了一段時間。現在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並將以突出科技為特點。
3.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發展方針、道路等一些基本問題的客觀需要。我們應著眼於以下幾個在20世紀尚未解決好的基本問題:缺乏可靠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科學技術還沒有真正成為農業強有力的第一生產力,靠天吃飯的局麵尚未很好消除,等等。
4.及時解決農業發展中麵臨現實矛盾的客觀需要。農產品質量差、農業效益低,是當前一個突出問題,它導致農民收入低,結構調整難。“入世”之後,對農業的挑戰更為激烈,這些問題的重要性將越來越顯露出來。在未來人口增長和需求多樣化進程中,資源和市場的雙重製約更加突出。鄉鎮企業技術推動的發展後勁不足。鄉鎮企業是農村非農產業轉移剩餘勞動力的主渠道,由於產品升級、布局調整等問題,使其發展麵臨轉折時期,難度較大,減弱了農村經濟實力,成為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
農村科教改革戰略指導思路和目標
一﹑戰略指導思路
農村科教改革戰略指導思路,是指要切實貫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科學技術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根本方向,促進科技與經濟和市場的有效結合。堅持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開發研究的有機銜接和有效配置,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和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既要加速常規技術的組裝配套、大麵積推廣,又要力爭使農業高新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培育一批高科技企業或集團;既要抓好農業增產技術,又要加速發展調整結構、提高效益、改善生態環境方麵的技術;既要造就一批學術帶頭人、高級管理人才,又要培養一大批農業科技企業家,並大幅度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總體目標
“十五”期間要把為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提供技術支撐作為核心任務。
到2005年,使我國農業科技關鍵領域科技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農業科技總體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縮短五年,科技在農業、林業、畜牧業、水產業、氣象業增長中的貢獻率分別達到45%、35%、55%、55%和60%以上,農業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
到2020年,農業科技的基本任務是:滿足食物安全的技術需求,為實現糧食總產達到6億噸、肉類總產6500萬噸,人均日攝入能量2500大卡、蛋白質75克、脂肪75克等目標,提供技術保障。
為農村經濟安全提供技術支撐,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為實現農民人均收入達到8000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達到小康提供技術與示範樣板區,帶動輻射麵涉及全國範圍。
為農村國土安全提供技術支撐。為科學使用農業資源,發展新興產業,為基本控製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提供技術與示範樣板區並輻射全國。
重視農業科技,發展農村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過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麵對目前的國內外形勢,急切需要新的突破,今後農業可否通過科技革命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組成的課題組對此進行了專題研究。
發展農業科技的十項戰略對策:
一﹑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農業科技體製加大農業科技體製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農業科技體製,既積極推進改革,又充分考慮農業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點。①優化專業結構,使產前、產中、產後三個環節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學合理,當前的重點是加強產前,特別是產後的科技力量。②優化布局,逐步改變農業科研機構按行政區劃設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態類型區為基礎的新型科研組織體係。③擴大開放,更多地吸收國外有益的經驗加強國際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進資金和先進的設備、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