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如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1 / 3)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重點之一。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就是要統籌考慮、統一規劃實施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把各項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向村莊延伸,向農戶延伸,形成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城鄉一體化。要以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為著眼點和落腳點,切實加大力度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讓農民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國家要加大投資力度。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增加“六小工程”投資規模,充實建設內容,擴大建設範圍。國債投資和中央預算內投資不斷調整投資結構,努力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並且向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項目傾斜、向直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項目傾斜、向農村社會事業傾斜。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國家在總體實力不斷增強的基礎上,將不斷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一﹑加強生產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支持糧食生產方麵,突出抓好良田建設、良種研發、良法普及、良資生產、重點區域和重大項目是關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六個關鍵環節。農田水利建設方麵,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重點推廣節水技術,加快發展節水灌溉;實施中部排澇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設;積極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提高農產品品質和質量方麵,重點實施種子工程、沃土工程、畜禽水產良種工程建設。生態環境建設方麵,繼續推進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和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工程等。動物防疫體係建設方麵,重點建設完善動物疫病監測預警、預防控製、檢疫監督、獸藥質量監察及殘留監控、動物防疫技術支撐、動物防疫物質保障六大係統。

二﹑加強生活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活條件

加強生活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優先解決廣大農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礎設施,突出抓好“水、路、氣、電”四件事。“十一五”期間,國家要加大農村飲水安全工作力度,解決農村1億人口的飲水不安全問題,使全國70%的高氟水病區村和所有高砷水病區村完成改水工作;有條件的地方盡早實現城鄉統籌供水,讓群眾喝上清潔衛生的水。為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步伐,國家將投資1000億元用於農村公路建設。到2010年底,全國將基本實現“郵路到鄉”。到2020年底,全國形成較高服務水平的農村公路網絡,基本實現“村村通”,使農民走上順暢便捷的路。讓農民使用上清潔的生活能源。

近年來,國家投資支持的農村“一池三改”(建沼氣池、改廚、改廁、改圈)項目,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明顯,深受農民群眾歡迎。“十一五”期間,國家將重點加快普及農村戶用沼氣。全國計劃新增農村戶用沼氣2250萬戶。目前農村無電人口總數約2000萬人。“十一五”時期,重點完善中西部地區農村電網,提高農網改造覆蓋麵,擴大電網供電人口覆蓋率,計劃解決全國約1000萬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到2015年,全部解決我國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2006年起,實現城鄉電價統一。此外,隨著信息化社會的迅猛發展,國家將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全麵提升農業信息服務能力,積極探索農業信息服務的多種實現形式,努力把農業信息服務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農村生態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有了快速發展,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問題日益突出,農藥、化肥、農膜汙染加劇,秸稈焚燒、汙水灌溉和養殖業汙染日趨嚴重,鄉鎮工業汙染迅速蔓延,農業生態係統退化,植被破壞,土地退化嚴重,成為影響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善我國整體環境質量的重要措施。必須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緩解和消除農村環境問題對我國農業的負麵影響,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

一﹑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宣傳教育

加強農村生態環境的宣傳教育既要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工具和宣傳渠道,還要大力宣傳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可以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相關內容編成小品、快板、順口溜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向群眾宣傳,寓教於樂,潛移默化,以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自覺參與環保行動。加強對農民的科技文化教育,把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係列標準和生產技術、生態環境保護基本知識作為農技培訓、“綠色證書”培訓的重要內容,引導農民逐步轉變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