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實施中部排澇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設
實施中部排澇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設,必須加快實施以節水改造為中心的大型灌區續建配套。新增固定資產投資要把大型灌區續建配套作為重點,並不斷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搞好田間工程建設,更新改造老化機電設備,完善灌排體係。開展續建配套灌區的末級渠係建設試點。繼續推進節水灌溉示範,在糧食主產區進行規模化建設試點。重點改造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中部4省的大型排水泵站,改善排澇麵積3800萬畝,新增排澇麵積191萬畝,每年新增糧食生產能力27億公斤。
三﹑積極發展旱作節水農業
積極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在丘陵、山區和幹旱地區積極開展雨水積蓄利用,支持農村水窖建設,推廣旱作農業技術,擴大節水作物品種和種植麵積。狠抓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建設田間灌排工程、小型灌區、非灌區抗旱水源工程。加大糧食主產區中低產田鹽堿和漬害治理力度。加快丘陵山區和其他幹旱缺水地區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設。
改善耕地質量
“沃土工程”是指通過對土、水、肥三個資源的優化配置,綜合開發利用,實現農用土壤肥力的精培,水、肥調控的精準,從而使農業投入和產出達到最佳效果,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它是通過實施耕地培肥措施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耕地土壤基礎地力,增強耕地持續高產穩產能力的項目。實施“沃土工程”就是要提高耕地基礎生產能力,建立耕地質量建設和保護的長效機製。主要任務是增加土壤有機質投入,培肥基礎地力,提高耕地、肥料和水的利用率,改良土壤、改造中低產田,防治農田汙染、防止水土退化,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體係。“沃土工程”的工作重點是推進開展耕地質量普查,加強標準糧田建設,扶持有機肥產業發展,加強旱作節水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應用。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實施新一輪沃土工程。”
為此,農業部決定啟動新一輪“沃土工程”。實施新一輪“沃土工程”是確保糧食安全的根本措施,是保證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戰略選擇,是促進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的現實需要,是保證食品安全的迫切要求。因此,必須從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高度,重新認識“沃土工程”的重要性,要切實把“沃土工程”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新一輪“沃土工程”要緊緊圍繞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從“測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服務”五個核心環節開展工作,遵循耕地質量演變的科學規律,提升耕地土壤的基礎地力,改善耕地田間基礎設施和外部環境。通過“增”(即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使用量)、“提”(即提高肥、水利用率,特別是要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係數)、“改”(即改良土壤,通過技術手段提高土壤的質量)、“防”(即防止土壤退化)主導措施,加快耕地質量保障體係建設和土肥新技術推廣。增加測土配方施肥補貼,繼續實施保護性耕作示範工程和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試點。強化基礎研究,促進技術規範化與標準化;擴大測土和試驗範圍,製定科學合理的適宜不同生態區的施肥模式;收集分析測試信息,為全國數字土壤打基礎;完善體係建設,改善測試條件;加強肥料市場整治,保護農民利益。2007年國家將通過項目帶動,完成68億畝測土配方施肥麵積,開展對2億農民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培訓,組織50萬名專家為農民提供谘詢服務,力爭使項目區測土配方施肥入戶率、到位率達到90%以上。
實施新一輪“沃土工程”要努力提升地力。中央和省級財政要較大幅度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新增資金主要安排在糧食主產區集中用於中低產田改造,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搞好“沃土工程”建設,增加投入,加大土壤肥力調查和監測工作力度,盡快建立全國耕地質量動態監測和預警係統,為農民科學種田提供指導和服務。改革傳統耕作方法,發展保護性耕作。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推行有機肥綜合利用與無害化處理,引導農民多施農家肥,增加土壤有機質。通過有效的辦法,繼續與肥料生產企業密切配合,進一步研製開發配方肥,不斷把配方物化為產品,把測土配方肥各項技術措施落到實處。繼續與農業行政執法部門配合,加強對肥料流通市場的監督和管理,確保市場銷售肥料的質量,維護農民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