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概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誌出席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並發表講話。他強調,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按照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部署,切實加強農村教育工作,認真解決“三農”問題,推進農村小康建設和城鄉協調發展。《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明確指出:一、明確農村教育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中的重要地位,把農村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二、加快推進“兩基”攻堅,鞏固提高普及義務教育的成果和質量。三、堅持為“三農”服務的方向,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深化農村教育改革。四、落實農村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管理體製的要求,加大投入,完善經費保障機製。
一、關於現行農村政策落實情況
不久前,中央一號文件就農民增收問題出台了一係列政策。各省、市也出台了配套政策,對調動農民積極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政策的製定和出台,關鍵在落實。通過對部分區縣、鄉鎮和村的實地調查,有些政策落實得較好,有些政策落實得還不夠到位。落實較好的政策有四類:
1.為農民直接增收的政策。主要是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和稅費改革政策。例如,某市落實取消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稅、降低農業稅稅率,為農民增收10683萬元,落實糧食直補資金2116萬元,兩項合計為農民節支增收128億元,人均增收50元。
2.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與農民利益息息相關的政策。主要是土地延包和農民減負政策。例如,某市已有97%的村完成土地延包任務,土地承包關係趨於穩定;對農民負擔繼續實行一票否決製度,嚴格控製農村“兩工”,規範“一事一議”,杜絕麵向農民的“三亂”,農民直接負擔明顯減輕。2003年,全市農民人均負擔6732元,比上年人均減負67元。
3.內容具體明確、可操作性強的政策。中央和省委要求新增的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並要求從2004年開始,國有土地出讓金純收益的20%以上用於農業土地開發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對農業的投入力度明顯加大。例如,某市出台了《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決定》,確定了20多項支持農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其中市財政每年安排5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對重點龍頭企業的獎勵、貸款貼息和落實財源扶持政策。
4.執行部門明確的政策。2004年中央和省委對糧食生產和低收入地區的農民增收問題高度重視。在糧食生產上,某市針對人均耕地少的現狀,確立了“不求糧食自我平衡,但求總產穩定增長,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提高,糧食產業競爭力明顯增強”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當地種糧水平高,高產技術成熟的優勢,一招不失地抓好糧食生產,預計小麥單產、總產有較大幅度增長。扶貧政策落實也較好。例如,據對某市6個貧困鄉鎮的調查,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3年分別增長2055%和11%,高於全市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
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含金量最高的是城鄉統籌發展政策,這也預示著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體製終將被徹底打破。在經濟轉型、體製轉軌時期,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有些政策落實得還不夠好,主要有:
1.原則性的政策。有些引導性政策,既沒有規定哪個部門落實,也沒有明確怎樣去落實,往往導致落實主體缺位。如“積極運用稅收、貼息、補助等多種經濟杠杆,鼓勵和引導各種社會資本投入農業和農村。”這樣的政策,就較難把握和落實。
2.落實部門不明確或涉及落實部門較多的政策。突出表現在農業部門的設置與農業產業發展不配套。如農產品流通政策,既涉及到農業部門,又涉及到外經外貿等環節,農業部門難以落實,其他部門往往顧不上落實。再如,統籌城鄉發展的有些政策,涉及落實部門多,農業部門沒有綜合協調、監督檢查的有力手段,影響政策落實的進度。
3.製定明確、在執行中遇到深層次矛盾或財力製約的政策。如土地延包政策,涉及到土地產權、農村保障等深層次問題,有些村為解決人地矛盾,雖然延包手續已按規定辦好,但在思想上還準備采用“五年一大調、三年一小調”的辦法。再如,農業投入政策,費稅改革後,部分鄉村經濟困難,負債多,集體收入少,沒有能力償債,更沒能力投入農業、農村建設。農村政策落實不到位,除了認識上的原因外,主要是體製、財力、監督檢查機製不健全等原因,迫切需要在今後工作中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