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把落實農村政策擺到突出位置

黨的農村政策對解決“三農”問題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手段不能替代的。從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看,每一次農村政策的重大調整,都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1982年到1986年的五個一號文件,拆除了阻礙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公社體製和高度計劃、壟斷的經濟製度,把農民從人民公社的體製中解放出來,使農民從離社不離土、離土不離鄉到離土又離鄉,為農民開放發展空間和改善發展環境,解決了糧食短缺、商品短缺、城市發展資源不足等難題。農村政策對促進生產力發展、改革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方麵,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解決農產品短缺需要政策推動,破除城鄉二元體製,實現統籌城鄉發展,更需要政策推動。從當前麵臨的環境和形勢看,農村政策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麵:

1.綜合性。統籌城鄉發展就要立足“三農”,又要跳出農業和農村尋求破解的途徑,農業部門和社會各方麵都有適應和探索的過程。隻有通過政策創新和突破,才能凝聚各方麵的力量支持“三農”,使這一“重中之重”由口號變為實際行動。

2.導向性。政策既體現了黨委、政府的意圖,也包含著農民的希望和要求。政策落實的過程,也是科學發展觀落實的過程,使工作政績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城鄉的協調發展統一起來。

3.實效性。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實惠最快,增收效果最好,涉及的麵最廣。2004年的費稅改革、糧食直補、減負等政策,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4.突破性。現行阻礙農民發展的體製和機製性障礙,主要是由各種類型的政策構成的。如城鄉二元經濟體製、城鄉不統一的勞動用工製度等,隻有抓好政策的製定和落實,才能逐步改變原來重城市、輕農村,重市民、輕農民,重工業、輕農業的現象。基於農村政策的重要作用,應當把政策研究、製定和貫徹落實,作為農業部門的突出重點,開展工作的主要手段,下大力氣抓好落實。

三、明確農村政策落實的重點

以某市為例,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農村重點須抓好四類政策的落實。

1.統籌城鄉發展的政策。①統籌城鄉發展規劃。把農業的產業布局與城市規劃相配套,把村莊改造、市場建設、非農產業發展與城市規劃相銜接,避免散、亂、差和低水平重複建設。②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支持農村衛生、文化、教育社會事業發展。③統籌城鄉勞動力就業。逐步建立統一的城鄉勞動力就業市場和勞動保障製度,突出抓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逐步完善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的政策,盡快使農民享受完全的國民待遇。④統籌區域經濟發展。繼續搞好對口幫扶,動員社會力量,運用市場機製,加快貧困地區和低收入地區農民增收。⑤統籌城鄉社會資源配置。妥善處置好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落實各項支農政策,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農業。

2.農業結構調整政策。①加快特色農產品基地和優勢產業帶建設。認真落實土地出讓金純收益的20%支持農業發展、實施沃土工程、良種工程等政策,加快建設100萬畝生態農業基地、100萬畝優質專用糧基地、80萬畝優質蔬菜基地和20萬畝特色農業基地,推動畜牧、蔬菜、林果三大支柱產業快速膨脹。②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抓住龍頭企業列入財源建設扶持範圍的機遇,重點扶持22家國家級和省、市級重點龍頭企業擴大規模,促進乳品、肉兔、肉雞、肉鴨、生豬、蛋粉、果品、蔬菜、木材9條龍型產業快速膨脹。③抓好農業標準化生產。按照產業發展要求,完善農業標準體係、檢驗檢測體係和認證認可體係,進行市場準入製度試點,組織實施“出口農產品綠卡行動計劃”,集中力量建設一批農業標準化基地和優勢農產品出口基地。④抓好糧食生產。落實好糧食支持政策,抓好100萬畝優質專用小麥、50萬畝專用玉米和30萬畝雜糧基地建設,實施好50萬畝優質小麥節本增效開發工程,增加種糧農民收入。

3.加強農村公共產品建設政策。加大政府對農村公共產品建設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縮小城鄉公共產品的差距。例如,2004年,某市安排鄉村公路改造工程項目358個,總投資398億元,為保證三年實現村村通柏油路、通客車奠定了良好基礎;投資960萬元,對400個農村衛生室進行改造,在3區5鎮進行新型合作醫療製度試點,受益人數達88萬人,占農村人口的33%;安排1228萬元用於農村教育投入。從2004年起,五區和桓台縣、高新區建立了農村低生活保障製度,保障標準執行每年700元,高青、沂源兩縣暫執行農村特困戶救濟製度,力爭2005年轉為農村低保製度。今後將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使更多的農民享受公共財政的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