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對部分地區農民實行良種補貼和大型農機具購置補貼“三補貼”政策。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規定:國家從糧食風險基金中拿出部分資金,用於主產區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其他地區也要對本省(區、市)糧食主產縣(市)的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2004年,全國共有29個省份實行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資金總額達116億元。2004年,中央財政共安排良種補貼資金285億元,地方財政安排3億多元,糧食主產區的大部分農民都直接受益。2004年,中央財政安排農機具購置補貼7000萬元,地方各級財政安排補貼資金達41億元,補貼購置各類農機具10萬多台(套),385萬農戶受益。加上農業稅、農業特產稅兩項減免,農民2004年直接受益451億元。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規定,繼續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繼續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200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力度更大,提出“三個強化”,即強化糧食直接補貼力度,強化良種補貼和農機購置補貼力度。

3.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增加農業投入,強化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當年,國家對農業農村的基本建設的投入明顯增加,在國債資金總規模減少的情況下,中央農業基本建設投資規模達到550億元,其中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農村“六小工程”(節水灌溉、人畜飲水、鄉村道路、農村沼氣、農村水電、草場圍欄)等小型農村基本建設的專項投入達到285億元,全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達到2626億元。2005年,國家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繼續加強以“六小工程”為主的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產品流通和檢驗檢測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綜合配套體係建設。200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又提出“三個高於”的要求,即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高於上年,其中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高於上年。中央財政對農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

4.加大對農村文教衛生等領域的投入力度。國家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明確指出要加快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和農民培訓步伐。從2005年春季學期開始,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簡稱國貧縣)的約1600萬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貧困學生將全部享受免費教科書、免雜費政策。同時,逐步對寄宿生補助生活費。全麵提高國家級貧困縣和非國家級貧困縣中央免費教科書的補助標準。“兩免一補”政策全部到位後每年將給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的每個學生,平均減免書本費、雜費小學生200元、初中生340元,如果加上逐步落實寄宿生生活補助費,小學生將達400元、初中生達540元。2005至2007年三年內全部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國家財政將安排約227億元資金。

同時,國家也加快農村公共衛生設施和基本醫療服務體係建設,加快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體係建設等,進一步推動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和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從2003年起,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除市區以外的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農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醫療補助資金,地方財政對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農民補助每年不低於人均10元,具體補助標準由省級人民政府確定。從2004年起,農業部和財政部等六部委共同啟動實施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2005年,培訓轉移250萬人,中央財政對參加培訓的農民人均補助100元。

科教興農戰略

進入新階段,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都離不開科技支持,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農戰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發展。

一﹑科教興農戰略

“科教興農”是黨和國家振興農業,發展農村經濟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在農業資源總量與人均占有量逐年下降不可逆轉的情況下,要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振興農業和農村經濟,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走農業、科技、教育相結合的道路,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客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