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教興農是促進國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進入新階段,世界經濟正在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國民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賴於科學技術的進步,依賴科技創新能力,科學技術發展成為提高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科教興國是推進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核心戰略,而科教興農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內容。
2.科教興農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新時期所麵臨的農業市場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宏觀背景,在為農業發展創造空前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對農村科技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業參與市場競爭急需現代科技的武裝,而其自主發展科技能力又很薄弱,要求政府加大科教支農的力度;推進農業現代化,組織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需要采取綜合措施,同樣更離不開發展農村科技教育事業,離不開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加入WTO推動了我國經濟全球化,加快了農業國際化進程,使後發地區經濟有了跨越式發展。
3.科教興農是推進區域創新體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國家創新體係建設,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實現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是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措施。區域創新體係與國家創新體係密不可分,沒有區域創新體係的形成與完善,國家創新體係就難以真正形成。縣域創新體係作為區域創新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負有區域創新體係的重大使命,要求各縣域根據其特點,采取不同創新模式,形成自己的優勢和特色。
二﹑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的現實意義
科教興農戰略是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把科教興農作為我國農業發展的戰略來對待,其基本思路是:以農業科學研究為基礎,以農業科技成果的示範、推廣及加強農業教育為手段,以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為主要目的,影響和優化農業生產中的其他諸要素,從而形成新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的穩定、持續發展。科教興農戰略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戰略,它的提出是個不斷演變和完善的過程。科教興農戰略由科技興農戰略演變而來。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對我國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①可促使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②可增強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競爭力。③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社會與資源、生態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④有利於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三﹑實施科教興農基本途徑
1.加大科技推廣力度,著力推進現代農業。以促進新技術、新成果的轉化為核心,充分發揮行政和市場兩個方麵的作用,利用各種形式和渠道繼續向廣大農民推介成熟技術,引進示範苗頭性新技術,實施國家各項科技計劃,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
2.突出科技創新,推動特色產業發展。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優勢特色產品基地建設為重點,以突出科技創新、狠抓標準質量和發展龍頭組織為主攻方向,推進特產之鄉區域布局特色化、生產質量標準化、產品加工精深化、經營主體組織化、市場經營品牌化,發揮特產之鄉的示範帶動作用。再組織評選一批特色鮮明、有發展潛力的特產之鄉,加大特產之鄉的宣傳力度,提高特色產業的科技含量,健全優勢特色產品標準體係,培育和發展各類龍頭企業組織,探索產業化經營新機製,把特產之鄉做大做強。
3.產業化經營的推進應該成為科教興農的最佳切入點。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我國繼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製後的第二個具有革命性意義的農業經濟體製重大變革,是農業最終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符合中國國情,符合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產業化程度越高,標誌著經營的規模越大,生產分工越細,企業管理水平越高,對科技和教育的需求就越強,能夠刺激科技和教育的發展,反過來科技和教育越發展,社會化服務的水平越高,產業化經營的進程就能夠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出現,有效地解決了大市場與小生產,大生產與小規模不相適應的矛盾,強化了對科技和教育的要求,增強了科技的吸納能力。